上海性博物館為何顛沛流離
2003年10月29日在上海市武定路1133號門口掛有一塊不起眼的白色招牌,上面寫著「中國古代性文化博物館」十個大字。1999年,當這家博物館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路上開門的時候,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這是全中國首家以性為主題的博物館。它的創辦人是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亞洲性學聯會副主席劉達臨教授。他向公眾展示了自己私人收藏的近1000多件性文物。
雖然南京路上人流如潮,但是由於博物館不能打出性的招牌,所以被迫於2001年搬到了客流稀少的武定路,觀眾稀少,博物館月月虧本。2004年4月,這家博物館將徹底地搬出上海市,搬到江蘇省吳江市的千年古鎮同裡。
劉達臨教授這樣評價性文化博物館的顛沛流離:這是我們社會發展程度以及性開放程度造成的。改革開放以後,性文明的大門被打開了,性禁錮被打破。這使得性文化博物館能夠在上海建立。但是這一大門只打開了一半,還有一半還沒有充分打開,很多基層居民對這一問題還避而不談。
劉達臨教授和他原來的一個學生、在的合夥人胡宏霞博士一起苦心經營這一博物館。每月3-萬元的虧損靠兩個人自己的其他經濟來源填補。
他說:「我們四年前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路剛剛辦這個博物館的時候,當地的地區管理部門不讓掛招牌,很多觀眾找不到地方,導致營業額下降,而且也不讓宣傳。」
劉教授想辦成旅遊景點,吸引外地遊客。這份報告打了四年,都沒有成功,因為上海市旅遊局的領導不敢草率地作出這樣的決定。上海市中心城隍廟一家公司願意無償提供場地,在上海老城中心地點辦性文化博物館又沒有得到上級的批准。最終江蘇省同裡古鎮向劉達臨拋出橄欖枝。同裡鎮政府將2000年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退思園邊上的一塊園林無償的撥給劉教授,作為性文化博物館的新址。
劉教授對博物館今後的發展和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時代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性禁錮性保守的觀念在中國已經有1000多年,根深蒂固。需要肅清這一保守思想需要很長時間。現在,改革開放才20多年,但是這一發展的速度很快,我估計再需要10-20年,這樣的大門就能完全打開了。」
(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