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石油短缺與海灣危機

2003年2月17日

去年12月在莫斯科發生的一件事聽起來簡直像是偵探小說。俄羅斯第八大石油企業-斯拉夫石油公司即將被拍賣,這原是俄羅斯碩果僅存的最後幾家大型國有企業之一。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派代表參加競標,然而中國代表團尚未離開莫斯科機場,其中一人竟被綁架。

https://p.dw.com/p/3HC9
中國越來越依賴進口石油

這裡的用意很明顯:有人想阻止財力雄厚的中國商人從俄國人手裡槍走他們寶貴的能源。後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退出了競標,兩家俄羅斯公司以明顯低於中方出價的價格收購了斯拉夫石油。

在中國拓展其石油供應渠道的努力中,這一事件只是中國在最近幾個月經歷的許多挫折之一。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五大石油開采國,但自1995年起卻不得不進口石油,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能源消耗猛增,產油大國中國也越來越依賴進口石油。去年中國共進口了7000萬噸原油,佔國內原油需求總量的三分之一。進口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地區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阿曼。中國不希望海灣地區發生戰爭,原因之一是,戰爭不僅影響世界經濟,而且直接危及中國的石油供應。

伊拉克危機越激化,中國領導人就越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對海灣地區石油的依賴性有多強。在今年三月的人大會議上,國內不斷增長的石油和能源需求將是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在機構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甚至考慮新建一個單獨的能源部。同時中國還努力在中亞和俄羅斯開闢新的能源進口渠道。因為北京領導人深知,石油短缺很可能成為抑制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致命弱點。目前中國石油開采企業在國外的擴張已經停滯,而中國本國的石油礦藏正在日漸枯竭。中國最大的油田-東北的大慶油田去年的開采量減少了3%,而且據專家估計,產量還將繼續下降。而要想開采南海海底的石油,如果沒有外國的資金援助,中國自身尚沒有足夠的財力。

為了能長期保證北方重工業基地的能源供應,北京寄希望於建造一條從西伯利亞到大慶的新的輸油管道。但是眼下的情況很可能是,俄羅斯更傾向於同日本人做這筆生意,而把輸油管埋設到太平洋沿岸的俄港口城市納科德卡。

漸漸地,中國領導人有些緊張了。二月分,中國外貿6年來首次出現逆差。原因是上漲的油價。這一趨勢促使國家計委開始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為了在危機情況下維持一個月的能源供應,必須有至少2000萬噸的石油儲備。建造這樣一個相應的儲油庫,耗費的資金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雖然中國擔心一旦在伊拉克爆發戰爭,將造成中國石油長期短缺,但外界普遍認為,這一考慮不會影響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表決的態度。北京將同1990年一樣,在表決時投棄權票。因為同海灣地區石油輸出國的關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同美國的關係。美國不僅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還是最大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