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築更牢固的柏林牆?

長平2014年11月11日

西方媒體熱烈地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國民主運動推動了冷戰的結束,而冷戰結束讓它成為世界的棄兒。

https://p.dw.com/p/1Dk9h
Bildergalerie Berlin Feierlichkeiten am 9. November 25 Jahre Mauerfall
圖片來源: DW/E. Usi

(德國之聲中文網)五年前的11月9日,我在中國廣州,為《南方都市報》寫下社論《期待一個沒有牆的世界》,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兩年後,我被迫離開中國,甚至不被允許呆在香港。剛剛過去的這個星期天,我在德國看著柏林牆倒塌25周年慶典,聽著人們歡呼自由的勝利,心中充滿了疑問:難道這世界上沒有中國嗎?

這不只是我的個人故事。當西方媒體都在彈冠相慶的時候,中國網路上也在傳播著同類的消息,卻是分外小心翼翼地,同時包含著期待、羨慕、悲怨而又恐懼的情緒。和五年前相比,中國言論自由的尺度變得更小,網路的審查更加嚴厲,街頭抗議的空間幾乎收歸為零。五年前,為民主和自由而奔走的許志永、伊力哈木‧土赫提以及劉萍等至少都還擁有法律條文上的自由,如今他們都身陷囹圄。

Symbolbild China Internetzensur Zensur Internet
防火牆讓新聞管制與訊息自由「一牆之隔」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這個尷尬的圖景從25年前就開始了。柏林牆轟然倒塌,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接踵而來,西方世界宣告冷戰結束了,沉浸在勝利、激動與對未來的熱情期待之中。而當時的中國,民眾在"六四"鎮壓之後的肅殺與悲涼中艱難地呼吸。直到鄧小平"南巡"講話,再度推進經濟改革之後,世界輿論才把中國納入這個樂觀未來的鏈條之中,認為這也是自由女神的勝利之旅--市場經濟必然為中國政治帶來民主改革。

我不會否認後冷戰時代為中國帶來的福祉。正如我在五年前的那篇社論中所說的那樣,世界的多元對話漸多,全球資本流動自由,為中國深化市場經濟提供了良好的舞台。新一代的中國人,在相對而言更加輕鬆、更加包容的國際環境中成長起來,比冷戰時代的父輩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成長為世界公民。然而,自由女神沒有光顧中國,民主女神甚至在香港都難以藏身。

在浩如煙海的紀念柏林牆倒塌的文章中,僅有少數幾篇提到中國的"六四"事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成千上萬勇敢的中國人,冒著坐牢的風險走上街頭,拉開了結束冷戰的序幕。無數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們的人數和姓名,至今都沒有得到公開、公正的調查和清理。中國人為新世界的到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當人們在歡呼勝利的時候,卻把這些仍然飽受奴役的功臣遺忘了,故意視而不見,甚至宣稱他們也得到了同樣的自由。

Zum Buch Die Republik auf dem Platz des Volkes – Tagebuch Mai / Juni 1989 FLASH-GALERIE
天安門事件就發生在柏林牆倒塌前幾個月圖片來源: 64memo

中國民主運動推動了冷戰的結束,而冷戰結束讓它成為世界的棄兒。冷戰時期對於共產專制陣營的對抗減少了,壓力減弱了,甚至相關的研究也停止了。不止一位西方外交官對我說過,他們在與中國政府談判的時候,總是發現中國人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他們對於中國的瞭解。冷戰結束之後,中國政府對於西方國家的研究和情報收集,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因為經濟的崛起而有所加強。

中國政府一方面適應世界趨勢,開打國門加入對話與溝通;另一方面,蘇聯、東歐的變化以及各種"顏色革命"成為中國統治者的心病,加深了他們對於西方世界的敵意--對於大多數中共黨員來說,此前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抽象的惡魔,是隨時恭候著我們去解救的"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難的人民";今天的西方世界是一個具體的敵人,是隨時有動機也有能力顛覆我們政權的自由之師。

Chinesischer Journalist Chang Ping
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中共修建的"柏林牆"不只是一個物理邊界,它是綜合的移動的隔離所,包括對異議人士的監禁、對網路的屏蔽、對全球媒體的侵蝕與控制以及對西方民主的曲意宣傳。如果說冷戰時代的意識形態過分簡單化的話,那麼現在它變得過分複雜,以致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基本的是非判斷。

也許中國修築起了迄今最為牢固的柏林牆。這道牆長在人們的心中,甚至讓人們變成砌牆的磚。我在第一次參觀柏林牆之後寫道:" 如果你是一隻鳥兒,你就會嚮往自由的天空。當你成為一塊磚頭之後,你就不會有飛翔的願望,你的理想就是被砌進一堵牆,或者被拍到別人的頭上。"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專欄作家,現旅居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