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科隆:不「相稱」的夥伴

2012年1月29日

2012年,科隆和北京將舉辦一系列活動,慶祝雙方締結友好城市關係25周年。這兩個城市,可謂很不相稱,那麼結為友好城市會帶來什麼收獲呢?

https://p.dw.com/p/13q0t
科隆的地標:大教堂和萊茵河大橋圖片來源: Fotolia/etfoto

科隆和北京都為安排友好城市關係25周年慶祝活動做出了很多努力,2012年全年都有活動,合計幾十項,從各種講座、展覽,到音樂會和街頭節慶,活動形式多種多樣。

慶祝活動之一是以北京和科隆友好城市關係本身為主題的講座和大學生工作坊,探討科隆和北京究竟互相能向對方提供什麼。畢竟,這兩個友好城市這麼不同,這個問題也確實提之有理。北京是一個面積幾近德國一個州的大國之都,人口比科隆多16倍。科隆這個萊茵地區的都市,人口只有一百萬,依中國標準來看,僅算一個中小城市。但對科隆人來說,他們的科隆可算是國際化城市。

Köln Partnerstädte Chinajahr 2012
科隆「中國年」的紀念品圖片來源: DW

科隆和北京的友好城市關係,起步就不大順當。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其實是希望和德國首都結為友好城市的。但兩德統一前,西德首都是小小的波昂。對北京來說,波昂確實太小了一點兒,因此決定和波昂北部的鄰城--科隆締結友城關係。即便後來德國首都遷到柏林,北京也沒有放棄和科隆的這一關係。

平起平坐的夥伴?

科隆市政府代表在友好城市關係研討會上對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大加讚美。如科隆經濟促進局的傑斯珀維奇(Michael Josipovic)就指出這一關係在經濟上帶來的好處。雖然對一家企業來說,單因是友好城市而在該城市進行投資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恰恰對中國來說,"友好城市關係有助於接洽業務"。

此外,對科隆的企業來說,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恰恰也能起到跳板作用,由此出發開拓在中國其他地方的業務是比較方便的。反過來,在傑斯珀維奇看來,科隆與北京的大小差別也並非頭一眼看去的那麼大,畢竟在科隆行政管理大區生活著三百萬人。

傑斯珀維奇表示:"最終對企業來說,重要的並非某個城市有多大,而是與該城市息息相關的區域怎麼樣,是可挖掘的市場潛力如何。假如以科隆大教堂為中心,以100公里為半徑劃出一片地區的話,那就有1700萬人生活在這個地區。這樣一個規模就完全可以和北京的市區面積相比了。"

互相學習取經

除了具體的商業關係以外,北京對科隆在城市發展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和認識也很感興趣。科隆市長辦公廳負責國際事務的默倫迪克(Barbara Möhlendick)女士介紹說,特別是在交通、垃圾和環境管理領域,北京方面的興趣尤其大。但學習取經並非是單方向的。科隆環境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和北京環境局的交流中驚訝地發現,北京的"大氣品質模型要比我們的精細得多,品質要高得多"。

Sandra Schöneborn vom Professional Center der Universität Köln und Michael Josipovic vom Kölner Amt für Wirtschaftsförderung
科隆市長辦公廳的Sandra Schöneborn(左)和科隆經濟促進局的Michael Josipovic圖片來源: DW

默倫迪克對迄今訪問過科隆的50多個中國代表團也印象深刻,這些代表團都是自己想來訪問的,而非科隆市一再邀請才光臨的。對默倫迪克來說,這明確表明對方確實對科隆很感興趣,交流內容包括對諸如文物保護、人權等比較棘手的話題。從德國角度來看,北京市迄今在這些領域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些問題。

對話的重要性

默倫迪克在科隆大學介紹科隆和北京的友好城市關係時也提到,恰恰在人權問題上,兩個城市的友好關係一再經受考驗,最近一次關係緊張是在2010年。當時,科隆市議會通過了一項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決議。北京市的反應先是表示氣憤,然後表示驚訝,驚訝為什麼科隆市長不能干脆撤回市議會的決議。

默倫迪克女士強調說,儘管出現過這樣的不和諧音,兩個城市之間的交流卻從來沒有完全中斷過。即便是1989年六四之後,雙方關係等於是凍結的時候,兩邊也沒有完全停止聯絡。默倫迪克認為科隆市始終重視對話,棘手話題也不畏懼的策略是對的。"我想,交流溝通只能有助於搞好關係,不會搞壞。"就是在2010年雙方圍繞劉曉波問題發生爭議以後,中國全國人大的一個代表團還是訪問了科隆,訪問議題是打擊貪污腐敗。

默倫迪克在她的講座中還提到友好城市關係所具備的另一個維度,即友好城市關係也總是可以被理解為是一個外交手段。有的時候,國家政府之間所不可想像的交往,城市之間卻可進行。

作者:Florian Struth 譯者:施彥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