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只要各國努力,地球仍可拯救

2007年5月7日

上星期五,聯合國氣候保護委員會發表了世界氣候報告第三部分。德語媒體普遍認為,這一報告雖然向人類社會發出了警告,但也傳遞了積極的訊息:只要各國做出努力,地球這個人類的共同家園仍然可以拯救,況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發展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西德意志匯報寫道:

https://p.dw.com/p/AO4h
地球還有救圖片來源: DLR

「從曼谷傳來的好消息是,氣候保護是經濟上可以承擔的事業,我們也至少可以減輕全球暖化帶來的嚴重後果。自今年二月世界氣候報告第一部分公佈以來,氣候災難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苦頭:洪水、酷熱、乾旱和疾病。今後幾年,氣候變化將比以前任何時候更為明顯,我們將無法應對。

另一方面,我們為什麼不從正面的角度思考呢?既然聽任氣候變化、無所事事將給國民經濟帶來高達數倍的損失,那麼在這個領域就可以掙到很多金錢。例如,中國每年新建的燃煤電站等於德國現有發電量的四分之三,但我們有保持環境清潔的技術,而且其價格並非高不可攀。」

沒有人為了生態而放棄生產點

德國媒體十分關注中國等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保護氣候問題上的立場,認為沒有這些國家的積極參與,難以剎住世界氣候變化的快車,但工業國也應做出榜樣。中德意志報寫道:

「京都議定書簽訂後的十年歷史表明,二氧化碳的實際排放量並沒有大幅減少。經濟增長的第一個受害者總是環境,在全球競爭中,迄今為止沒有人願意為了保護生態而放棄有利的生產點。今後幾年,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國家將使我們親身感受到這一點。

但是,要剎住氣候變暖的趨勢、控制氣候變化,我們只有八年的時間了。這裡需要發達國家發揮榜樣作用,經濟增長只能與環保同步進行,不能損害環境,此外沒有別的選擇。」

對環境有害,但提高競爭力

柏林日報則批評發達國家的一些企業在國外設廠時只考慮經濟效益,尤其看中的是這些國家較低的環保標準:

「環境保護不能交給工商業界自己處理,氣候保護在企業商務規劃中仍然沒有佔有重要位置。九十年代全球化帶來的結果是,一些企業目標明確地把生產轉移到中國等國家,因為那裡不僅薪水低廉,環保標準也不高。工業界的邏輯是,這樣進行生產雖然對氣候有害,但提高了競爭力。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及建築在公共福利基礎上的政策。與九十年代相反,聯合國氣候報告使這一政策具有了合法性,使它可以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