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總統大選: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

2023年4月24日

隨著中美角力、台海局勢升溫,有人把2024台灣總統大選看成「戰爭與和平」之間的抉擇。各政黨潛在候選人陸續展開外交攻勢、就兩岸關係表態,他們各自提出什麼戰略?台灣選民怎麼想?

https://p.dw.com/p/4QTXj
部分台灣民眾告訴DW,他們認為在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中,對他們來說最重要是兩岸和平及台灣自身的安全。
部分台灣民眾告訴DW,他們認為在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中,對他們來說最重要是兩岸和平及台灣自身的安全。圖片來源: Philip Fong/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繼今年3月台灣總統蔡英文訪美、前總統馬英九訪中之後,台灣2024年總統大選論戰逐漸白熱化,聚焦在「戰爭與和平」的論述上。

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在結束訪中行程後向台灣媒體表示,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緊張情勢不斷升級,台灣將不得不在「戰爭或和平」之間做出選擇。蔡英文則在同時期出訪中美洲邦交國,鞏固與瓜地馬拉、貝裡斯的邦交關係,並過境美國會晤了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隨後中國即對台發動為期3天的軍演。

部分專家認為,馬英九和蔡英文出訪時各自選擇的目的地,即代表了台灣在國際政治中兩條不同道路。台灣東吳大學的政治學家陳方隅4月中曾告訴DW:「透過出訪行程,國民黨和執政的民進黨可以鞏固他們的政治基礎。」

去年11月,台灣地方選舉就曾出現過類似的「攻防戰口號」,即「投票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說法。到了總統大選前夕,兩岸關係及國家認同議題更將成為「重中之重」。各政黨的潛在總統候選人如何出招?台灣民眾埋單嗎?

馬英九訪中和蔡英文訪美行程時間軸重疊。圖為兩人2016年會面的資料照。
馬英九訪中和蔡英文訪美行程時間軸重疊。圖為兩人2016年會面的資料照。圖片來源: Kyodo News/imago

圍繞中國關係 台灣兩大黨有何主張?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現任台灣副總統賴清德12日表示,總統大選並非奠基於「戰爭與和平」,而是「民主與專制」的選擇。他告訴台灣中央社,民主才是台灣人民最大的共識,唯有持續壯大中華民國台灣,捍衛自由民主現狀,才是正確的道路。他希望台灣人民運用手中選票堅定地選擇民主,拒絕走回極權的舊路。

賴清德表示,戰爭沒有贏家,中國應體認一旦對台發動戰爭,將造成全球性災難;但在中國沒有放棄武力犯台之前,台灣仍必須持續增強全民國防力量,做好「抵抗中國入侵」、「保護台灣」的準備。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圖右)去年9月曾與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面。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圖右)去年9月曾與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面。圖片來源: Sam Yeh/AFP

國民黨方面,則尚未確立總統參選人,但本月初表態爭取徵召提名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在出訪美國、日本之後,22日拋出「3個自信」,主張台灣不應變成「彈藥庫」,而是要成為「科技島」,需擺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局勢,以兼顧尊嚴及國家安全。

同日晚間,郭台銘更在一場座談會上高談「和平與戰爭」。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郭台銘聲稱中國軍機擾台是因為民進黨,但若他自己或是國民黨的人選當選總統,軍機就不會來。郭台銘說:「因為我不獨、你不武,我們就是中華民國,只要高舉中華民國國旗,唱中華民國國歌,我覺得他們就不會來。」此番言論遭到台灣作家苦苓吐槽道:「郭台銘你有種去跟習大大講。」

郭台銘聲稱中國軍機擾台是因為民進黨,但如果是他自己或是國民黨的人選當選總統,軍機就不會來。
郭台銘聲稱中國軍機擾台是因為民進黨,但如果是他自己或是國民黨的人選當選總統,軍機就不會來。圖片來源: Walid Berrazeg /ZUMA Wire/imago images

同屬國民黨潛在總統人選的台灣新北市長侯友宜,則被視為藍營「最強母雞」。過去鮮少發表外交立場的他,近期也積極備戰選舉並強化兩岸論述,並在多個私下拜會的場合中提出「和平護民主」等主張。

台灣媒體《上報》23日報導,有親近侯友宜的人士匿名透露:「侯友宜的兩岸及國際論述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只待適當時機出手,用對的身份說對的話!」

侯友宜日前出訪新加坡,會見了星國第二號人物、現任總理李顯龍接班人——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且對方在臉書發文稱「與侯友宜是老朋友」。侯友宜訪星期間雖未透露太多交流內容,但他在歸國後立即在機場發表簡短談話,稱台灣應「借鏡星洲」,在國際現實之下保有自己的優勢和信心,「盡最大努力,讓台海穩定、區域和平。」

被視為國民黨最有力總統人選之一的侯友宜,近期也也開始積極強化他過去鮮少發表的兩岸論述。
被視為國民黨最有力總統人選之一的侯友宜,近期也也開始積極強化他過去鮮少發表的兩岸論述。圖片來源: AFP via Getty Images/AFP via Getty Images

第三勢力崛起:不「親戰」也不「恭順」

夾在台灣兩大政黨之間,值得關注的還有日益崛起的第三勢力——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有意參選總統的他,4月初曾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批評民進黨對北京施壓的強硬立場是「親戰」的,並認為國民黨對中國「過於恭順」,在這個緊張時刻,第三勢力反而最適合領導台灣。

柯文哲表示,台灣海峽的衝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中國和美國都「不想挑起一場核戰爭」。他說:「但我們擔心任何誤射和誤判。」他指出,歷史上許多戰爭都是由意外而起的。

面對中美角力,柯文哲認為台灣可借鏡新加坡及日本,學習如何與世界前二大經濟體打交道。他4月8日至28日率團訪美,並3次進出美國在台協會(AIT)總部。柯文哲向媒體表示,「該見的(官員)都見了」,且雙方就台灣國防和兩岸關係交換意見,並談及軍購和台灣義務役役期等問題,「很有訊息量」。

綜合台媒消息,柯文哲會見的美國高層包含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以及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據悉他與後者進行了密會,雙方對話長達1小時,蓬佩奧還提供他參選2024年總統大選的建議。

蓬佩奧是前美國總統川普任內的國務卿,對中態度強硬,過去多次批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治制度,被視為「最挺台的美國國務卿」。不過,柯文哲在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大多主張與中國對話、降低衝突,因此也遭外界質疑他與蓬佩奧可能意見不一致。

柯文哲表示,美中雖有競爭,但絕大多數美國官員不會反對與中國對話。如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所指,美中雙方會在「可以合作時合作,需要競爭時競爭,必須對抗時對抗,而台灣對中國應該也是這個策略」。

他4月初告訴《日經新聞》:「台灣和美國從本質上講是一個民主聯盟,但國家和個人一樣,有不同的立場和利益。我們與美國人站在一起,同時也希望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多空間和機會。」他訪美後告訴台灣中央社,他已向美方表達「應設法協助台灣加入區域性經濟組織」。

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為台灣民眾黨主席,本身為醫界出身,被台灣民眾稱為「柯P」,即教授(Professor)之意。
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為台灣民眾黨主席,本身為醫界出身,被台灣民眾稱為「柯P」,即教授(Professor)之意。圖片來源: Wally Santana/picture alliance/ASSOCIATED PRESS

台灣選民怎麼想?

有專家認為民進黨的「民主與專制」說法,有機會引發更多台灣選民的共鳴。一些台灣民眾則告訴DW,他們認為在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中,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兩岸和平及台灣自身的安全。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學者南樂(Lev Nachman)告訴DW,不與台灣兩大黨結盟的獨立選民,「可能會成為2024年總統選舉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不同政黨亟欲爭取選票的對象。 他補充道:「兩黨都會指責對方給台灣帶來潛在的災難,都會聲稱自己是捍衛台灣最佳利益的人。」

隨著俄烏戰爭的延續,東吳大學政治學家陳方隅告訴DW,國民黨和民進黨將繼續放大他們的競爭性敘述,即「台灣應該避免惹惱世界上的大國」,以及「台灣應繼續加強防禦,因為專制政權是不理性的」。

「這兩種主流論調將繼續下去,」他表示:「但現在還很難確定哪種說法會佔上風。」

(綜合報導、DW記者William Yang對此文亦有貢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