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中國「心結」從何而來?
2018年11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外長馬斯抵達北京不久後說的一句話,為他此次中國之行定了調:"再教育營我們是不能接受的。"與馬斯會談的中國外長王毅對此表示不理解,他駁回了德國外長的批評說,這是中國的內部事務。前不久德國聯邦議院就新疆的形勢進行討論,聯邦政府還接到了中國大使館的抗議。
迄今為止,德國政府高官在中國一直是頗受歡迎的客人。馬斯已是今年第三位訪華的內閣成員,就在幾周前,國防部長馮德萊恩也訪問了中國。今年年初總理梅克爾對中國進行了第11次訪問。不過在柏林全球政策研究所的所長貝內爾(Thorsten Benner)看來,這一表象的背後,是德國"對華政策的三大誤區"。
貿易促轉變?
首先,"以貿易促轉變"的信條未能成為現實,即希望通過市場開放推動民主化進程;其次,德國和中國已不再是互補型的貿易夥伴,在某些領域早已成為競爭對手;第三,人們曾認為如果德中保持良好的雙邊關係,那麼對歐盟的共同對華政策也有利。
貝內爾認為,現在雙方的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像"一帶一路"這樣的項目在德國和歐洲引來批評性的目光,"因為中國通過在希臘、巴爾干國家投資大型基礎設施換取在當地的影響力。"
今年夏天德國政府阻止了中國國家電網收購一家德國電網營運商的計劃。不過中國對德國基礎設施的影響力有可能在其他地方顯現:例如計劃於2019年進行的5G網路頻譜拍賣,專家對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參與表示擔心。華為被認為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
美國和澳洲都已阻止華為參與本國的網路擴建工程。德國經濟部對此問題作出的表態是,德國沒有計劃通過法律途徑將某一家營運商排除在5G網路建設之外。事實上原因之一是,有關網路主權的討論在德國和歐洲都還剛剛開始。"目前我們還沒有把電信網路當作敏感的基礎設施來看待,也沒有認真思考如何保障其安全",貝內爾說。
制度和價值體系的競爭
德國政府似乎已經意識到,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投資未來科技,例如人工智慧至關重要。梅克爾已宣佈,德國和歐洲要在未來成為人工智慧的領先者。德國將投資30億歐元,縮小技術創新的差距,進行戰略佈局。"這將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未來的繁榮富裕,決定我們能否捍衛歐洲的價值觀、個人的尊嚴,在數字時代保護公民的隱私。"
在安全專家看來,人工智慧早已不僅僅是一種未來的技術。"這是一種戰略手段",歐盟安全研究所(EU-ISS)的菲奧特(Daniel Fiott)說,人工智慧不僅將改變工業製造,也將改變安全和防務政策。"現在到了必須思考人工智慧對於歐洲防務政策的意義的時候了。"
"這種技術背後的問題是由誰來制定標準"?貝內爾進一步指出,"我們處於一場競爭中,一邊是強調自由、社會福利的民主和市場經濟,另一邊是以高科技支撐威權的中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
安理會合作
要在全球性競爭中立足,德國需要有利的談判地位。而德國外長馬斯對同中國的合作有更長遠的規劃。"如果我們想制止新一輪軍備競賽,就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約束。不只在歐洲,而且是在全球",馬斯在與中國國家副總理王岐山和外長王毅會晤後表示。這不僅涉及阻止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努力,還涉及有關限制新的武器系統,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討論。
"在這個意義上,這是很辛苦的工作,但這是一次重要的訪問",馬斯在從北京返回德國的飛機上發布影片,做出如是總結。"中國在未來將變得更加重要,我們必須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繫。"為此,德國也不能在新技術上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