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與阿拉伯世界
2003年1月3日去年德國議會大選過後,這個名單上又添上了施羅德的名字,因為再次當選的德國總理在選戰期間不遺餘力地宣佈,他的國家不參加打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同體育競爭,政治不得不讓位,退居二位。也許這同美國仍然在世界政治中發號施令不無關係。雖然德國外長菲舍爾在2001年6月遠走中東,頻繁穿梭於巴勒斯坦同以色列之間,積極展開外交周旋,但給菲舍爾定名為「超級外交家」似乎還是有些勉強。
歐盟以及德國在中東最重要的影響是及時發出警告。他們通過談判時不斷表明懷疑的態度發揮其影響。但談判桌仍是美國在設置,尤其在巴勒斯坦同以色列的衝突問題上。
比如去年當美國宣佈3年之內同意巴勒斯坦國的建立時,約定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於去年秋季便對外界說,如果歐洲人不介入的話,美國的話不會算數。
於是,美國、聯合國同歐盟一道,在中東問題上形成了一組四重奏。這是在沙姆沙伊赫會談之後首次形成的格局,也是歐洲以及德國首次在中東發揮重要影響。阿卜杜拉二世認為,如果沒有歐洲的介入,沒有歐洲在談判桌旁對於中東地區實現和平和穩定施加影響的話,他們的形勢會更為艱難。
經濟是德國同阿拉伯國家關係的主導
德國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首先取決於經濟合作。2000年德國向中東地區的出口總值高達165億歐元,創歷史新高,比前一年增長16%。此後仍保持著發展的趨勢,但增長幅度略有降低。2001年,德國在中東直接銷售貨物總額接近190億歐元。剛剛結束的2002年上半年,德國商人已在中東地區賺取了90億歐元。
在以上貿易往來中,以色列已不再是德國中東地區最大的貿易對象。德國出口對象國中,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次取代以色列成為德國在海灣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
原油仍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出口產品。可以想像,德國向海灣國家的出口產品中,用於化工和石化的工業設備佔有很大比例。接下來便是輸油管道設備和器械。
一家德、法聯合企業在過去10年內,向中東地區出口了大約130萬噸的鋼管。用這些鋼管可以鋪設3200公里的輸油管道。除重工業設備出口商之外,德國消費工業尤其是汽車製造廠商對中東生意也頗為滿意。
以上數字看起來似乎很大,但比較之後卻能夠得出其它結論。德國每年向國際市場出口產品的數字很大,而在這裡阿拉伯世界僅佔微不足道的2%。在進口方面情行也大致相仿。
雖然如此,德國-阿拉伯工商會卻認為雙方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相互依賴的夥伴。中東地區國家也為德國投資提供良好條件,比如放寬稅收或在經濟特區內實施免稅制。
阿拉伯世界歡迎來自德國的投資者。約旦王國同美國之間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去年秋季,阿卜杜拉國王訪問德國前夕對記者說:
「長久以來,我們同許多歐洲國家保持著良好的雙邊關係,同歐盟也是如此。歐洲公司在中東十分活躍,私人領域的合作和投資規模都在增長。因此,我們希望同歐洲也建立類似同美國的自由貿易關係,而且越早越好。這可以增進約旦同歐盟之間的關係。我們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我不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因此我希望在這裡行進的速度更快些。我們的路子已經走對了。」
然而,就目前而言,中東的一切陷於停頓。不論是阿拉伯國家,還是外國貿易夥伴,大家都在等待,在觀望,靜觀伊拉克同美國以及聯合國之間出現的危機會朝向哪裡發展。
現在,德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歲月開始了。假如最終德國在表決時還是投了戰爭的贊同票,那麼可以想像,施羅德的名字將從德國名人的名單上被刪除。本來,阿拉伯人是因為這些人才知道並熱愛德國的。那麼,這一名單將仍然這樣開頭:「貝肯鮑爾、魯梅尼格、克羅澤、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