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一國之下 兩制互不兼容
2019年6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日報》以"必須要有更多的辦法"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儘管數以十萬計的香港市民周日上街抗議引渡條例修訂,但是北京恐怕不會像2003年那樣作出讓步。
"示威民眾的擔憂是合理的,法案修訂有可能在回歸22年後架空香港的'一國兩制'。根據當初的自治承諾,這座大都市在回歸後50年內保持自己的體制。但是,如果今後都由北京說了算,這種自治承諾也就成了一場鬧劇。"
"早在2003年,為了抗議北京要求港府就國家安全事宜修訂基本法(既'第二十三條立法'),幾乎同樣規模的民眾上街示威。後來修訂工作被無限期擱置。就現在的引渡條例修正而言,擱置的做法也會是合適的。但是,時代正在向不利於香港的方向轉變。"
"當時,香港回歸中國剛剛六年,重中之重是北京的承諾有多可靠。在意識到北京派駐香港的代表完全錯估了形勢後,擱置立法就成為了唯一能保護北京顏面的途徑。畢竟,對於北京而言,是否能夠恪守'一國兩制'承諾,也事關是否能夠讓台灣相信其和平意願。"
"今天的情況則完全不同。現在的中國遠遠強於當年,對於北京而言,香港的象徵意義甚至也都沒有那麼重要了。而且,台灣也沒有想要回歸中國。中國還在與美國激烈爭鬥,此時北京若向香港讓步,將意味著顏面盡失、顛覆中國的新興世界強國的地位。可惜的是,北京已經在其他事件中破壞了香港的自治、人權、新聞自由。比如香港書商遭綁架事件。此外,當年與中國就香港自治地位簽訂協議的英國,如今也不怎麼關心自己從前的殖民地。倫敦正因脫歐困局而自顧不暇。"
"因此,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及其北京上峰恐怕將繼續堅持不讓步。香港民眾若想改變些什麼,需要的不僅僅是國際支持,還得想出更多的辦法來捍衛自治。"
《新奧斯納布呂克報》則以"互不兼容的兩制"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香港民眾越是反抗,北京的鉗制反而越緊。
"隨著其中一個體制逐漸向另一個體制靠攏,'一國兩制'的運轉越來越糟糕。一個是異議人士會被消失、個人權利取決於政治態度的中國,一個是允許示威、眾多民眾明白民主的優點的香港特區,兩者很難相容。"
"尤其悲劇的是,香港民眾的示威,可能反而會推動中國進一步收緊管制,從而加強對這座大都市的控制力。而且,我們不應忘記,'一國兩制'的特權從來就是有期限的:中國政府在1997年時許諾的是50年。時間已經不太多了。"
"但是,中國也不應當低估此次修法對商界人士的影響。企業家如果擔憂其員工會成為中國司法的受害者,就會猶豫是否前往金融中心香港進行投資。"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當權者希望盡早解決不羈的香港人"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任何一個民主政權,面對超過十分之一的民眾上街抗議,都會受到巨大的震動,但是中國以及香港特區有著完全不同的機制。
"林鄭月娥並不主要依賴香港民眾的支持,而是北京當權者的支持。因此,她周一(6月10日)宣佈不會收回立法草案、不會辭職,就一點也不讓人感到驚奇。"
文章接著指出,司法獨立的香港體制,與司法聽從黨的中國內地體制,其實很難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兼容。儘管北京知道香港的司法正是其吸引眾多跨國企業投資的重要因素,但是習慣於讓異議者禁聲的北京當權者,很難容忍香港人可以毫無忌憚地抨擊中國政府。
"所以,中國領導人想要盡早解決掉這些不羈的香港人。北京至少想要馴服香港人。一旦面臨司法引渡中國內地的實質風險,許多香港人在發表抨擊北京的言論時,就會再三思量。因此,儘管面臨如此大規模的抗議、立法會還因此發生了爭鬥,此次的逃犯引渡條例修訂案還是會獲得通過。如果審議如期在本周進行,很有可能本周就會出台。對於北京掌權者而言,一百萬香港人上街,不過是帶來了些許惱怒而已。聽命於北京的香港特區政府也明白這一點。"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