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中國

德語媒體: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2024年9月19日

《南德意志報》評論稱,面對經濟嚴重疲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卻因循守舊,不肯推動改革。《商報》評論認為,歐盟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求中國電動車企業只能以合資方式進入歐盟市場。

https://p.dw.com/p/4krJb
中國江蘇省太倉港等待出口的中國電動車。
中國江蘇省太倉港等待出口的中國電動車。圖片來源: XinHua/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嚴重等問題已經困擾中國社會多年,但直到最近,中共才下定決心,逐步提升退休年齡。《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這一發展說明,即便是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國家中,推行不受民眾歡迎的措施時,也會顯得猶豫不決。這篇題為《換湯不換藥的老配方》的評論寫道:

「正是出於對這類不受歡迎措施的恐懼,使得習近平遲遲不肯為提升本國內需做更多的事情。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已經罹患『新冠長期後遺症』:陷入危機的房地產以及前景不明朗的就業市場,令消費者不敢花錢。同2023年一樣,今年要想實現5%的增長目標,北京恐怕只好在統計數據上發揮創意了。

非但沒有進行大膽嘗試,例如以增加社會支出的方式提升民眾的安全感,這些國家資本家們反而採用了換湯不換藥的老套路。他們希望通過建立新工廠和增加出口的方式,來走出當前的困境。事實上,中國現在就已在生產全球產品總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已經沒有任何國家會在不損害本土工業的前提下,去接受那些滿載中國貨物的貨櫃货輪。但北京卻對此視而不見。

工業國家以關稅手段尋求自保的同時,中國正在全球南方尋求夥伴。很多非洲國家抱怨稱,鑑於中國國內的房地產危機和疫情後果,用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款項變得越來越拮據,而還債壓力卻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同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在不斷加大。非洲主要向中國出口原材料,而由於中國國內總體需求的下降,目前對非洲原材料的需求也在減少。前不久,中非合作論壇上宣佈的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一攬子計劃,能否使中非貿易恢復均衡,仍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不過,只要歐洲大陸上,沒有人切實對非洲發生興趣,那麼非洲大陸也就只好繼續依賴中國了。然而,一旦下一個非洲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那歐洲也必將會受到影響,比如愈演愈烈的難民潮。」

評論指出,在可再生能源、電池以及電動車技術領域,歐洲已經落後於中國,所以也需要獲得中國在上述領域的投資。

「如果歐洲人不能合理利用自身的市場地位,將會產生新的依賴。面對這一局面,歐洲人能否團結一致將是成敗的關鍵。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莫斯科和北京所單獨發起的『和平之旅』,以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關稅問題上機會主義的回馬槍,只會給歐洲帶來損失。」

為了避免讓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大量湧入歐洲市場,並對歐洲本土的汽車工業造成衝擊,歐盟推出了關稅計劃。《商報》發表評論稱,徵收關稅的舉措可能也會帶來附帶的積極效應,那就是吸引中國廠家直接在歐洲投資建廠:

大眾公司是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家德國車企。圖為1985年設在上海的裝配車間。
大眾公司是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家德國車企。圖為1985年設在上海的裝配車間。圖片來源: Wolfgang Weihs/dpa/picture-alliance

「歐盟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通過同中國、台灣、韓國和以色列等技術進步國家的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歐洲企業可以借此彌補自身在電動車和數位科技領域的欠缺,並提升歐盟內部的外國直接投資。過去數十年以來,中國一直在使用這樣的策略:為了在綠色科技領域佔據全球霸主地位,北京強迫西方企業同本土企業進行合資,而為了獲得進入中國巨大市場的渠道,西方企業也只好聽之任之。

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已經成為技術先進的經濟體,正在為其電動車產品尋求進入歐盟巨大市場的渠道。為了提升歐盟的境外直接投資和競爭能力,歐盟也應效仿中國的工業政策,要求中國的電動車廠家同歐洲本土廠家建立合資企業,以獲取進入歐盟市場的渠道。」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