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北京不懂外國駐華記者的價值

文山(摘編)
2020年9月10日

《新蘇黎世報》指出,中國驅逐外國記者後,將會導致外國對中國的看法更加片面和單調。《曼海姆晨報》則感嘆,國際奧委會讓北京舉辦2022年冬奧會,將會成為與2008年奧運會一樣的錯誤。

https://p.dw.com/p/3iI1O
外國記者在華工作受到警方的嚴密監視
外國記者在華工作受到警方的嚴密監視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P. Parks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驅逐外國記者,損害的是自己"為題,點評了駐華澳洲记者被迫離開中國的時間。作者Patrick Zoll結合自己的駐華經歷指出,外國駐華記者本可以報導一個更豐富、更全面的中國。

"駐華外國記者的任務是瞭解中國、分析中國,並且將他們的感知傳遞給讀者、聽眾、觀眾。他們不僅僅在中國工作,還在那裡生活。他們體會到中國民眾的憂慮和希望,向受眾報導這個不時讓人感到威脅的超級大國的人性化一面。"

"駐華外國記者在艱難的環境下完成他們的工作。他們受到持續的監視,安全機關充滿懷疑地盯著他們,消息源出於(對當局的)恐懼不敢提供訊息。外國記者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利劍:他們的記者簽證隨時可能會被吊銷,或者不獲延長。新上任的駐華記者,往往需要花費好幾個月等待簽證,有時甚至超過一年。"

"從前,吊銷記者簽證可以被看做是對不討中國當局喜歡的具體報導的懲罰,這種手段也是對其他外國記者的警告,要求他們別去觸碰某些議題。可是在最近幾個月,外國記者成為了國際政治的棋子。"

"中美貿易戰讓很大一部分駐華美國記者成為了犧牲品。今年初以來,已經有十幾名美國記者被迫離開中國,今後可能還會有更多人步此後塵。這其中不乏報導中國幾十年的資深記者,他們幾乎比任何人都更懂中國。"

"這次被迫離開的兩名澳洲记者,倒不是被正式驅逐。他們受到了中國警方的威脅,因此在澳洲政府的建議下,出於安全考量而離開了中國。但是,就像美國記者被驅逐那樣,他們的離開並非是因為新聞報導本身,而更像是因為北京想要對不聽話的澳洲施加更大壓力。"

"中共當局當然有權決定讓哪些記者在華報導、不讓哪些記者在華報導。可是,如果北京單純因為國籍就把某些記者當作眼中釘,就會適得其反。澳洲记者被迫離開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在對華關係議題上,澳洲政界一直傾向於誇張,當地媒體也一直傾向於拋出刺耳的聲調。現在被迫離開的駐華記者,原本是最後幾名能夠從中國國內發出報導的人。他們本可以細膩地描述微妙之處、解讀隱藏在字裡行間的玄機,澳洲國內的政客、新聞評論員通常可沒有這個本事。可是現在,這些細節都將消失。澳洲眼中的中國形象,將會變得更模糊、更糟糕。今後,要是北京覺得自己不被外界所理解,就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除了北京就只有阿拉木圖
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除了北京就只有阿拉木圖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PI Media

《曼海姆晨報》的評論以"自找的麻煩"為題,關注了160個國際人權組織聯名反對北京承辦2022年冬奧會一事。

"當初,申請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除了北京,就只剩下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民主國家的申辦城市,都在競逐過程中漸漸退出,所以國際奧委會最終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奧委會官員本應早點意識到這個警告。2008年,掌管一切的中國共產黨把北京奧運會當作了自己的舞台。人們原本希望,中國會因為奧運而開放,可是希望最終卻落空。那場奧運會成為了北京加強網路审查的試驗場。此後,香港的民主運動受到了強硬打壓,維族人被所謂的反恐藉口而遭壓迫。對台灣的進逼、對南海的訴求也越發明顯。"

"2008年奧運會讓北京舉辦是一個錯誤,這點現在越來越明顯。對於2022年更是如此。問題是,國際奧委會如果不得罪中國,就難以走出這個困境。然而,奧委會主席巴赫(Thomas Bach)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得罪這個正在崛起的體育大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