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多數德國企業不打算離開中國

2024年1月25日

儘管同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地緣政治的風險與日俱增,但最新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企業並不願意從中國撤出。

https://p.dw.com/p/4bgI4
Autoproduktion in China
圖片來源: Hu Guolin/ChinaFoto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幾年前,北京燕莎中心的停車場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德國車:寶馬、奧迪,保時捷。而現如今,停車場上的中國電動車品牌越來越常見。《南德意志報》寫道,這一景象很形象地反映了在華德企現在的處境。這篇題為《儘管處境艱難 多數德企仍選擇留在中國》的文章寫道:

"德國外貿商會的一些最新民調顯示,每三家受訪企業中,就有一家認為中國經濟的下行趨勢還將持續一到三年。不過,五分之四的企業都認為,他們所在行業將在五年內實現增長。因此,儘管風險在不斷增高,絕大多數德國企業仍選擇留在中國。只有2%的企業已經撤離中國,而7%的企業正在考慮是否離開。

半數德國企業仍計劃繼續對華投資,這一比例同新冠疫情影響尚未消除的去年基本持平。而增加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來自中國企業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半數受訪企業表示,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創新能力已經或即將在幾年之內擁有領先地位。這一點在汽車工業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去年九月,大約有560家企業參加了這一問卷調查。44%的受訪企業表示,鑑於中國經濟形勢不佳、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氛圍,他們已經採取了一些避險措施。其中包括增設替代性的供應鏈,開拓其他市場以及增加在中國的科研能力。但沒有企業為類似於德俄貿易那樣的硬脫鉤進行了准備。"

德國聯邦銀行此前也警告稱,同中國這一重要貿易夥伴進行"硬脫鉤"暗藏著極大的風險。聯邦銀行表示,2022年,德國進口產品中有13%來自中國,其中包括電池及稀土這類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替代貨源的前期產品:

"在德國加工行業,幾乎每兩家企業中就有一家直接或間接依賴來自中國的前期產品。接受德國聯邦銀行的問卷調查的80%以上的企業都表示,很難為來自中國的敏感前期產品找到替代。聯邦銀行也首次對金融行業的風險展開了調查。中國客戶從德國銀行借貸的金額並不算高,2022年底時大約只有360億歐元,刨除銀行及保險公司間相互借貸後,這相當於德國整個銀行系統的借貸總額的1.25%。

但德中經濟的密切聯繫卻對德國銀行系統構成了風險。一旦發生危機,如台海戰爭或房地產崩盤,都會對在華投入很多的德國企業造成衝擊,從而也會使這些企業在德國的借貸陷入危險。例如,大眾和巴斯夫等企業在中國都有巨額直接投資,而上述企業在德國銀行的借貸金額則高達近2200億歐元,這相當於一級資本的近42%。"

China Wirtschaft l Shanghai 2023 Auto Show l Volkswagen VW
」一旦發生台海危機或房地產崩盤,在華投入巨資的德國企業也會間接引發德國的銀行危機。「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科隆城市報》也對德國外貿商會的問卷調查進行了報導:

"根據這項問卷調查,德國企業抱怨他們在中國受到了不公平對待。大約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缺乏法律層面上的安全感。一個被集中反映的問題是,涉及人事的數據是否可以帶出境外,相關的規定非常缺乏透明度。德國在華商會主席希爾德布蘭特表示:要想讓外國企業增加在華投資,法律透明度必須進一步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信任。

大約每五家企業中,就有一家表示,他們受到了不同於中國企業的對待。這一點在公共招標時相當頻繁:53%受訪企業認為,他們參與競標時,因缺乏透明度以及中國競標者受到優待而受到阻礙。"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