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疫情籠罩下的"一帶一路"
2022年6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長篇報導稱,同2013年剛剛啟動時的強勁勢頭相比,2016年後,中國方面為"一帶一路"項目注入的資金已經明顯減少。儘管不同調研報告得出的具體結論不盡相同,但對於中方大幅減少資金投入,似乎並無爭議。這篇題為《疫情阻斷新絲綢之路 - 中方重新調整一帶一路戰略》的報導寫道:
"2013年,當習近平將'一帶一路'作為核心項目高調推出之後,銀行和國有企業面臨政治壓力,不得不盡快盡多地落實大型項目。至於項目的經濟效益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做法也在國際間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了'債務陷阱'的惡名,也造成了很多呆賬壞賬。在一些國家中,一帶一路項目並不是很受歡迎。中國領導層對銀行提出做好風險管理的警告之後,這些銀行發放貸款時不得不比以往更加謹慎。
新冠疫情則更加快了貸款發放量下滑的進度。法國投資銀行 Natixis新近發布的一項調研報告稱,'一些在疫情前已經啟動的一帶一路項目,現在似乎已經被放棄。'由於過去兩年來,中國一直關閉邊境,一些新項目的談判和規劃也基本陷入停頓,因為無論是決策者、工程師,還是普通工人,都無法出境前往項目國家。戰爭和疫情帶來的經濟後果,使得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贊比亞等夥伴國家在債務陷阱中越陷越深。而中國的清零政策也令本國經濟深受衝擊,銀行面臨國內的借貸壓力,對於向外國發放貸款已經感到力不從心。"
《法蘭克福匯報》的報導指出,中方調整"一帶一路"的發展方向,在去年年底的中非高峰會議上,表現得極為明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在其講話中隻字未提"基本設施建設",而此前一年中非峰會上,習近平講話的核心詞就是"基本設施建設"。文章接著寫道:
"不過,這倒並不意味著一帶一路倡議被劃上了句號。畢竟該倡議已經寫進了憲法,中國又同146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意向書。但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演變成中國調整對外關係、並根據需要隨時增添新內容的組織框架。北京以健康絲綢之路的名義兜售其疫苗外交,出口4G技術設備和海底電纜時,則稱之為數位絲綢之路,而中國在北極的一切活動,也都美其名曰稱為開拓極地絲綢之路。對學生和幹部提供旨在強化中國軟實力的培訓項目,也都屬於一帶一路倡議的組成部分。
過去中國總是極力否認一帶一路倡議暗藏地緣政治意圖,而現在中國則越來越明顯地將一帶一路同安全政策相互結合。中國為索羅門群島提供一帶一路項目的同時,也同該國展開了有關安全協定的談判,根據這項協定,中國將得以向該國派遣士兵和軍艦,並使用當地港口。中國提及一帶一路倡議時,也會越來越頻繁地提及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的措辭也相當模糊,同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時的表述非常類似。但兩個倡議的訴求是一樣的:為新的世界秩序制定原則。"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目前所處的不利境地,也引起了《焦點》雜誌的關注。該刊的客座評論寫道:
"非洲國家贊比亞已不能償還貸款,只好進行債務重組。對中國來說,這些錢就打水漂了。在北京,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種狀況感到滿意。但那些還能算清賬務的人,並不敢公開發聲,因為他們擔心引來牢獄之災,但他們很清楚,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有些自我膨脹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