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莫徒務近功
2023年7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旗下擁有多家地區性大報的德國《編輯部網路》以"中國懸念片仍在繼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新的對華戰略文件至少說明,德國政府愈發意識到了德中關係裡的問題,但是許多關鍵問題依然沒有答案。
"找到一條不輕視自己價值觀的路線,絕非易事。德國政府聲稱,這條路線現在變得更清晰了。至少,大家愈發意識到了問題,認識到必須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方案。聯邦內閣至少拿出了一份共同行動框架,但是具體內容依然很單薄。"
"這恰恰牽涉到許多艱難議題。比如,新戰略並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才是'需要保護的關鍵基礎設施',相關的法律依然缺位。也就是說,不久前總理府、外交部、經濟部圍繞中資入股漢堡港碼頭的爭議,類似事件在新戰略出台後依然會再次發生。"
"最明顯的問題則是依然沒有對企業提出明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完全押寶中國業務,因為聯邦政府無法為所有的錯誤投資決定提供擔保。在這個議題上,也需要更詳細的規則。"
"關於中國的懸疑片仍在繼續。而且,它還有著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層面:歐盟也必須就對華關係形成共同立場。要是中國人收購德國港口不成、轉而去收購了荷蘭港口,要是短期利益依然勝過長期考量,那麼德國的對華戰略就不會有什麼收獲。"
杜賽爾多夫出版的《商報》以"新對華戰略必須只是一個開端"為題,刊發評論指出,相比新戰略文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
"子曰: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用這句話來概括德國政府今後的對華戰略再貼切不過了。德國要想經受住越發自信的新興經濟強國的挑戰,就必須要團結、必須要明確自己的目標。而且,聯邦政府各部委必須要顧大局,而不是鑽營短期利益各自為戰。"
"現在的根本問題依然是:每個部門可能仍然在遵從自己的對華戰略,有足夠的例子能體現這一點:比如,在德國交通部看來,建設5G網路時押注中國科技廠商是合理的。但是情報機關卻在警告中國產品的危險。又比如,德國的各科研機構支持擴大與中國的合作,聯邦教科研部卻就對華依賴性、中國施加影響力之風險提出了警告。德國總理想要借中國國企資金來拯救漢堡港,可是他的內閣部長們卻看到了其中蘊藏的風險。這樣的例子還有許許多多。"
"見一己小利則大事不成。比共同對華戰略更重要的是共同的認知。面對經濟強國中國的中央制威權,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團結。而且,今後的對華關係只會變得更加複雜。"
"在極短的時間內,習近平就極度按自己的意願改變了中國。國家的管控在增強,經濟和社會的自由度則在減小。而且我們有理由擔心,這一切僅僅是開端。鑑於習近平已經用親信取代了身邊最後的溫和批評者,沒有人知道十年後的中國會是什麼模樣。"
《法蘭克福匯報》以"不只是紙老虎"為題,刊發評論認為,不應當一味地對德國政府的新對華戰略冷嘲熱諷;德國政府開始地緣戰略探索,這已然是一大進步。
"迄今為止,德國人對地緣經濟戰略都倍感陌生。一廂情願地依賴俄羅斯能源已經揭示了這一點,但是為時已晚。"
"那麼,靠外交辭令能否讓北京領導人更公正地對待德國企業,能否讓他們不再染指台灣?顯然不會。這也不可能是這份戰略文件之目標。它實際上是面向德國企業的。後者獲得了許諾:今後依然可以開展對華、在華業務。同時,聯邦政府也要求德企削減和中國做生意時的風險。這是正確的,因為那些經常熱情談論中國的大型德企在擺脫對華依賴方面做得太少。"
"德國聯邦政府現在明確表示,將只為德企在華投資提供有限的擔保。今後,德國企業必須就在華投資提交報告,並且在保密的原則下與聯邦政府分析風險。這一措施的目標是:如果與中國爆發了衝突,德國納稅人不應該為這些企業掏腰包。"
"以往,這樣的承諾屢屢被違背,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現在重要的是,政府要以實際行動增加其宣稱內容的可信度。只有這樣,企業高管們才會重新考慮自己的經營戰略,並且思考是否應該將其中國業務剝離為獨立的公司。必須向他們傳遞明確的訊號:誰要是現在不採取預防措施,屆時倒楣也是活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