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十九大 英國教授在中國分校被降職
2018年7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英國學者司馬輝(Stephen Morgan)2016年開始擔任中國寧波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副校長。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稱,校方中共黨組織反對他繼續擔任這一職務,原因是他在半年前發表了一篇批評中共十九大的文章。
司馬輝向《金融時報》證實,自己已不再是大學管理委員會成員,但仍在原科系任教。他不願進一步置評,只是表示,管理委員會人事的定期更迭屬正常現象。校方也在回答媒體詢問時稱,管理委員會正在進行一些改組,由於合約到期以及招攬新人,每年都會有這樣的變動。
據寧波諾丁漢大學官方網頁介紹,該校創建於2004年,是中國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有7800名在校學生。中國的中外合辦大學,大多以外國名校在華分校的形式開辦,49%股份由外國大學持有。
引起風波的這篇文章,是司馬輝2017年10月發表在諾丁漢大學亞洲研究所的網上刊物"亞洲對話"(Asia Dialogue)上的,題為"十九大和中國的悲哀"。文章認為,十九大上通過的修憲案,"對中國人,對他們的思想求知慾,對他們未來的經濟繁榮,是一幕悲劇"。
作者分析道,習近平的"中國夢"核心是經濟增長,但從人口和生產率這兩個增長主要動力來看,中國面對的前景都不樂觀。習近平也深知創新對提高生產率的關鍵作用。而創新意味著不確定性和對現有秩序的解構,包括對現行政策的挑戰。但在習近平掌權以來,此類對話和試驗的空間不斷被壓縮。
文章寫道,與韓國、台灣等亞洲國家民主化的道路不同,中國可能成為第一個成功轉型為發達富裕國家、卻保留專制體制的國家。在習近平設想的"新時代",中國"富裕、繁榮、強大,向世界展現一個新模式,一個以專制排他性為基礎的未來"。作者最後寫道:"這樣一個未來不僅對中國人,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個悲劇"。
"亞洲對話"是諾丁漢大學,而不是寧波分校所屬的刊物。《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稱,寧諾的中共官員認為這篇文章讓校方難堪,要求解除司馬輝的管理層職務。這不是諾丁漢大學第一次因涉及中國的言論或校務引起關注。兩年前,該校意外地宣佈關閉在英國本部的當代中國研究院,時任院長、華裔學者曾銳生隨即離開諾大。
現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的曾銳生對德國之聲表示:"如果有關報導屬實,Stephen Morgan的事情是絕對不合理,絕對不能接受的。"他指出,寧波諾丁漢大學是諾丁漢大學的一個分校,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位。"諾丁漢大學在英國享有的學術自由,在寧波一定要有。如果這個大學不能這樣做,那就不應該再繼續辦下去。"
近年來,中國當局加強了對高校的思想和意識形態管控,措施包括限制引進外國教材、增加"習近平思想研究"等教學和科研內容。曾銳生說,不論是外國分校還是中國大學,學術自由氛圍都受到壓制。"跟5年前相比,現在的氣氛緊了很多。中國同事在公開場合都不會說,但私下會很老實地說,氣氛改變了,有些以前可以做的事現在不能做了。"
《金融時報》去年曾報導,中國教育部和中共中央組織部提出,要求在外資大學設立黨委,並由黨員幹部在管理委員會任職。但據稱一些外國大學迄今尚未嚴格執行這一規定。目前較普遍的操作是,中方合作高校會派出一名黨支部書記參與管理委員會。在中國教育部的官網上,記者看到"中共寧波諾丁漢大學委員會"發布的新聞稿。
目前中國教育部認可的"具有法人資格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共有7所,除寧波諾丁漢大學,還有上海紐約大學、崑山杜克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鑑於中國高等教育市場潛力巨大,對外國大學有相當的吸引力。
但曾銳生認為,如果要以犧牲言論和學術自由為代價,將得不償失。"外國大學在中國,要是不能做到在本國應該做的事的話,就不應該在那裡存在。否則長遠來說,對學校的國際聲譽打擊非常大。如果學校領導人用短淺的目光來處理這樣的事,長遠來說,對大學絕對是不好的一件事。"
他還補充說:"所謂學術自由,不是說我支持一個同事,因為我覺得他說的是對的,而是我要支持同事說我完全不同意的話。不管我覺得他的話是對還是不對,他都有自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