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威爾修道院
位於德國北威州赫克斯特爾的柯威爾修道院(Kloster Corvey)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名錄,也成為德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名勝。
歷史由來
早在公元822年,法國本篤修道士在威悉河畔建造了柯威爾修道院。公元836年,聖維特(St. Vitus)的遺物從巴黎送往科維。柯威爾修道院也由此成為歐洲中世紀重要的教徒朝聖之地。
整座城市隨之形成
柯威爾修道院建成時期的石碑上的文字記載顯示,在修道院周邊曾經形成過一座完整的城市。這座城市在公元12世紀左右被摧毀。考古學家曾經做過試點發掘,得出結論:整座城市被埋在地下,是為數不多的得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市考古遺跡。
向西而建
加洛林教堂西側的雙塔教堂源自上世紀9世紀,至今保存完好,也是讓柯威爾修道院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稱號的主要「功臣」。這座建築可謂歷史最悠久的現存建築之一。兩個塔尖是公元16世紀補建上去的。
大廳
通往教堂內部的前廳由圓頂設計和樑柱結構著稱,一方面作為承重根基,另一方面也是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建築風格的體現。加洛林王朝建築是對9世紀卡爾大帝時期建築風格的革新。
帝王寶殿
教堂上層的拱廊大廳是建築的靈魂所在,這裡曾是數位德國帝王登基典禮舉行之處,在樓下舉行彌撒時,等待登基的帝王在樓上可以總攬全局。柯威爾修道院當年是教會權力龐大的象徵,也是德國北方重要的傳教中心。
壁畫殘跡
如今破損的教堂壁畫,只能讓人想像當年的壁畫創作是如何體現加洛林王朝文化的豐富和輝煌。自從卡爾大帝時期起,教堂建築內的壁畫作品,多為展現希臘神話,聖經故事等內容,以此記載和傳播古文化。
巴洛克建築風格
加洛林教堂在17世紀30年戰爭期間(1618-1648)遭到嚴重破壞,只有西側部分還保留下來。1667年起,教堂得到翻修,不過是按照巴洛克建築風格,而並非最初的哥特風格。只有教堂中廳的穹拱柱保留了哥特風格。
柯威爾城堡
柯威爾修道院的其他建築在30年戰爭期間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壞。1671年,修道院被選為巴洛克帝王的皇宮所在地並得到擴建。1794年,政教分離,修道院恢復成最初的宗教院所。1834年,馮拉蒂波爾公爵家族購下了科維修道院。該家族的後裔至今仍主要居住在柯威爾城堡內。
寶貴的圖書收藏
在中世紀,柯威爾修道院擁有大量珍貴的手抄書籍。不過這些收藏都遭到破壞不復存在。如今,城堡內的圖書室裡還有約75000本藏書。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 德國詩人、國歌《德意志之歌》的作詞者,曾是這裡的圖書管理員。他當年的工作室現在可供遊客參觀。
安息之處
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人生的最後14年是在這裡度過的,也被埋葬於此。
入選世界遺產
目前柯威爾城堡每年迎接約10萬遊客。隨著柯威爾修道院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一定會有更多遊客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