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哥倫布,太空尋找新大陸
2006年5月7日5月2日,德國不來梅市舉行了盛大的交鑰匙儀式,德國總理梅克爾以及美國航天局的一位女副局長都出席了這一儀式。這把鑰匙開的不是車門,也不是樓門,而是歐洲為國際空間站做出的貢獻——「哥倫布」號實驗艙的大門。
歐洲在太空擁有一塊長期居留地盤的日子已進入了倒計時階段。這塊地盤是一個空間實驗艙,以15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歐洲探險家哥倫布的名字命名,因為歐洲人希望它也能像哥倫布一樣,探險新的大陸,只不過不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而是在離地面大約400公里的宇宙空間。「哥倫布」號實驗艙將作為國際空間站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高度的軌道上繞地飛行。實驗艙內將要進行的是來自歐洲這個舊大陸的科學實驗。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最高負責人維蒂希介紹說:「使用這個實驗艙的單位很多,有高等院校,而且是很多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是國立性質的。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私營產業界的用戶,由幾家企業聯合進行的實驗項目,但也完全可能有單個的企業獨資進行的項目。當然,還有許多科研機構利用我們的空間實驗艙。德國不少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就是在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的。」
德國和其它歐洲航天局成員國的政府承擔了實驗艙的研發費用,學術單位和企業可以租用艙內的科研機櫃進行自己的科學實驗。這些在失重條件下進行的長期實驗主要涉及材料科學、物理學和工藝學,實驗的持續時間不是幾個星期,而可能是幾年。 「哥倫布」號的服役時間預計是10年。除了以上主要學科以外,生物學方面的實驗也在艙裡佔有一席之地。維蒂希介紹說:「在生命科學或者醫學領域,有許多實驗是需要在失重條件下進行的,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所謂的眼動跟蹤實驗。這個實驗研究的是人體平衡機制。研究結果不光對像航天員、飛行員這些在空中工作的人有用,而且對地面上的人也有用,比如對那些平衡系統有障礙的患者就大有用處。」
這只是歐洲航天員在「哥倫布」號實驗艙裡所要進行的諸多實驗之一。實驗艙本身是一個銀色的圓柱體,長度將近7米,直徑有4.5米,造價8.8億歐元,德國承擔了41%的費用,是哥倫布項目最大的出資國,同時也是最大的受益國。5月2日的交鑰匙儀式之後,「哥倫布」號實驗艙正式歸歐洲航天局所有。對德國以及歐航局來說,這個實驗艙揭開了他們定期往返太空的序幕。
歐航局航天員大隊隊長、2000年曾搭乘美國太空梭上過太空的德國航天員蒂勒介紹說:「根據目前的計劃,從2009年開始,空間站將可供6名航天員長期居住,分配給歐航局的名額是每兩年一名,每次6個月。也就是說,我們每隔兩年,每當遇到單數年的時候,即2009年,2011年等等,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塊較大的增值,得到較長一段受益時間。」
美國的太空梭重新開始起飛後,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工作將會加快。等到美國的居住艙也發射升空、與空間站對接完畢之後,空間站的裝配工作將告完成,航天員數目可以增加到6人。目前,空間站上只有兩名航天員留守,分別來自俄羅斯和美國。按計劃,今年7月,德國航天員萊特將進駐空間站,在那裡停留半年多,他將是第一名獲得此項殊榮的德國人。根據設計,最終的國際空間站將擁有6個實驗艙,除了歐航局的「哥倫布」號以外,其它5個由美國、俄羅斯和日本提供。
2009年開始,這些實驗艙將會不間斷地投入,它們的工作壽命預計10年,至少10年。德國航天業務負責人維蒂希介紹說:「空間站地處太空,不像地面上有大氣層的保護,因此時刻受到宇宙射線以及其它一些太空因素的影響,比如溫度的頻繁交替、溫差幅度大等等,而且能源供應也不可能是無窮無盡的,所以空間站的使用壽命是有限的。這就好比是一輛汽車,開的時間長了,磨損也大,零件就開始愛出毛病了。不過我覺得,10年的估計還是過於保守。我個人以為,空間站的工作壽命很可能超過10年。」
五月底,「哥倫布」號將被空運到美國佛羅裡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在那裡接受最終測試,隨後就是待命出發。預計明年下半年,它將搭載美國太空梭发射升空,與空間站對接。2007年後,「哥倫布」號究竟能用多長時間,還有待實踐的證明。航天員大隊隊長蒂勒表示:「按目前的計劃,空間站只應當運行到2015年,也就是我們還有10年時間。不過,俄羅斯已經提出將國際空間站的使用時間延長到2015年之後的建議。他們是根據和平號空間站的經驗提出這一建議的。畢竟,和平號空間站在軌道上運行的時間比原計劃的時間幾乎翻了一倍。這就是目前有關方面正在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