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內地生香港生激辯「六四」
2009年4月21日事件起源於四月六日香港大學的一次紀念"六四"二十周年的論壇。參加這一論壇的有香港大學學生會主席陳一諤、新加坡《海峽時報》特派員程翔和其他一些香港民主派人士。在論壇上,有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質疑當年的解放軍坦克是否真有壓死學生。接著,作為港大學生會會長的陳一諤表示,當年的青年學生領袖欠缺理性,並指原學運領袖柴玲是"逃亡學生領袖"。他認為,如果學生當年和平解散,就可以避免軍事鎮壓,儘管當局採用軍事鎮壓的手段確實"有點問題"。
陳一諤的言論發表後,當即遭到同時參加論壇的程翔和其他與會者的批評。去年曾支持發動流亡藏人示威的香港大學學生陳巧文於八天後發起了簽名運動,要求啟動罷免港大學生會會長陳一諤的程序。與此同時,一場關於"六四"真相及其評價的風波在香港大學的香港學生和內地學生之間展開。部分來自內地的港大學生認為,對"六四"問題要有另一種眼光和評價,至少不應象香港主流輿論所堅持的那樣。
最近五、六年來,隨著香港和大陸高等教育交流的展開,香港高校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大陸招生;目前,幾乎每個香港高校都有不少來自內地的學生。這些學生中的一些人由於長期受到內地的政治教育,因此在政治價值觀上顯示出與香港當地學生的極大不同。如果說,平時這些價值觀的分歧還不為人注意,那麼隨著"六四"20周年的臨近,在面對"六四"真相及其評價的問題上,來自內地和香港當地的大學生,就幾乎在香港許多高校內形成了兩股截然不同的勢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內地和香港高校加強交流,有利於更多的內地學生到香港學習,這對於促進兩地的理解和交流本身是件好事,但一些在內地受了極左思想灌輸的學生也不免會帶來一些僵化的思想,從而引起思想衝撞;但只要其背後沒有北京的滲透,這些思想的碰撞本身不是壞事,相信內地的青年學子在香港自由氛圍一段時間的熏陶之後,會變得慢慢習慣於多元思考,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已有眾多留學生到西方國家學習,其思想也有一個單元到多元的逐漸演化的過程。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六四"二十周年的臨近,重要的是在"六四"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需要維持一個主流聲音,尤其是作為香港高校象徵的香港大學,其學生會應該成為民主和自由的象徵。
另外,據來自中國大陸的消息,由於解決了宿位問題,香港大學今年非本地生擴招,由持續多年的招生總額10%增至13%,其中內地招生300人,招生範圍擴至25省,人數增至三百人。包括香港大學在內的香港各高校內地生人數上升,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內地生與香港學生之間在思想觀念上的交鋒,也勢將不可避免。
作者:李華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