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家族與拜洛伊特音樂節
2005年7月26日令人沉醉的藝術瓊漿
恢宏大氣、激昂雄渾的華格納歌劇通常被列入達官貴顯的音樂必修課,每年一度的拜洛伊特音樂節也歷來雲集各界名流。 1876年,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在「綠丘」出席了第一屆歌劇盛會,欣賞首場演出《尼伯龍根的指環》,但與此同時,與華格納有過十年至交的哲學家尼采卻與之決裂了。尼采甚至寫過這樣一段評論:華格納的音樂迎合了那些門外漢或者對音樂一知半解的人們的「趣味」,並給予他們迷亂和癲狂的藉口以及力量。拜洛伊特發生的事情實際上是華格納所謂的大歌劇以表面的堂皇掩蓋內在的粗俗,是個巨大的假象,是音樂的迷信,甚至是一場低級愚蠢的暴動。
儘管華格納歌劇被尼采斥為「頹廢藝術」,眾多的支持者們仍一如既往地痛飲這杯麻痺神經的藝術瓊漿,並將所有的陽剛之氣投入到這片玫瑰花叢。時至今日,每年拜洛伊特音樂節都如同炫目的文化亮點,吸引八方樂迷如彩蝶般飛來「綠色山丘」,從午後直至深夜享受著不絕於耳的歌劇轟炸,徹底沉醉在一個迷幻多彩的音樂世界裡。
德國基民盟主席、下屆總理候選人梅克爾便是一個典型的華格納迷。被政敵譏諷為不修邊幅、外形邋遢的「政壇鐵娘子」每逢歌劇盛宴便「錦衣夜行」,即便大選之前要事纏身,也務必騰出16點之後的時間留給自己。她說:「拜洛伊特最重要的並不是首場開幕,對於我來說,從第二天開始,世界就變成了另一副樣子。」
脫胎換骨的拜洛伊特
然而拜洛伊特並非纖塵不染的藝術聖殿,作曲家理查德‧華格納本人曾因「反猶思想」遭受批判,兒媳威妮弗蕾德‧華格納更與希特勒有染,一度如膠似漆,希特勒甚至想過娶她為妻,建立一個希特勒—華格納王朝。1951年,華格納的孫子——即現在的藝術總監沃爾夫岡‧華格納與哥哥維蘭德‧華格納攬過重任,決心重振家族大業,洗刷拜洛伊特的歷史污點。
獲得新生的拜洛伊特歌劇不僅要摒棄歷史糟粕及日耳曼神話,更應賦予原著一種靈魂意義的詮釋,抽象的舞美設計也因此而顯得沉悶壓抑。有評論家認為,沃爾夫岡‧華格納最大的悲劇在於,他一直站在更有天賦的哥哥——維蘭德‧華格納身後的陰影裡。沃爾夫岡是商人和技師,其次才能算是藝術家。1966年,維蘭德去世,沃爾夫岡大權在握,進一步拓寬了拜洛伊特的知名度。1972年Götz Friedrich執導的《唐豪塞》、1976年《指環》劇目的世紀重演都極大地鞏固了拜洛伊特—華格納歌劇的王牌地位。
然而輿論界普遍認為,即滿86歲高壽的沃爾夫岡早已力不從心,無法遏制華格納歌劇水準的衰退。最後一部傑作當屬1993年由海勒‧穆勒導演的《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自此每況愈下,輝煌不再。從表面上看,家族企業運轉如常,音樂會門票也每每銷售告罄,但幾乎沒人相信,拜洛伊特能夠銳意變革,迎接現代西方音樂劇。
華格納家族的派系鬥爭
2004年,激進派導演克里斯多夫‧施林根席夫的《帕西法爾》毀譽參半,沃爾夫岡還圖最後一搏,拚命說服丹麥導演拉爾斯‧馮‧特裡爾接手製作2006全新《指環》,但該項計劃又橫生變故。看來,雖然一向獨斷專行的沃爾夫岡夠周全、夠精明、夠強干,並善於在關鍵時刻以他堅韌不拔的牛脾氣掃清障礙,但一切表明,歲月無情,拜洛伊特急需一位新掌門人。
早在2002年,巴伐利亞州前文化部長澤特邁爾便力勸沃爾夫岡退休,但他過於低估了華格納傳人的倔強天性。沃爾夫岡不能容忍「綠丘事業」出現絲毫偏差,想方設法也要把音樂節指揮棒轉交自己的心腹手下。
最近幾年,華格納家族兩大派系之間的權力爭鬥已給拜洛伊特音樂節籠罩上一層陰影,成為公開的秘密,甚至有人說,這場爭權奪勢的內訌簡直比舞台演出還要精彩萬分。目前,沃爾夫岡已經指定了他的心腹追隨者克勞斯‧舒爾茨作為他的藝術顧問。在沃爾夫岡引退之後,舒爾茨將成為代理藝術總監,直到確定一個令各方滿意的家族人選。
事實上,沃爾夫岡的如意算盤是,把音樂節的大權傳給自己原來的秘書、第二任太太的女兒凱瑟琳娜。為此,他成功擠兌了華格納基金會董事會先前選定的接班人——沃爾夫岡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愛娃,並將另一名競爭對手——維蘭德‧華格納之女妮克排除在外。現年27歲的凱瑟琳娜曾是柏林洪堡大學的學生,成功執導過《漂泊的荷蘭人》,今年音樂會作品《紐倫堡的名歌手》也由她導演。這位未來的接班人聰明伶俐,常有驚人之語,稱自己更有團隊精神,她說:「我父親獨挑大樑,一人擔當多人的責任,這在拜洛伊特是不可復得的。」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