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博克談「降低風險」 秦剛說「最優的選擇」
2023年4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外長貝爾博克(Annalena Baerbock)週五(4月14日)上午會晤中國外長秦剛,雙方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會議。
聯合記者會上,貝爾博克與秦剛都談到德中之間的貿易依賴,但立場明顯存在落差。秦剛說,「中德是夥伴,不是對手」,雙方在供應鏈上相互依賴「是市場規則下最優的選擇」;只要兩國都保持開放,「就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依賴」。
貝爾博克則強調,維持經濟上的安全是德國的中國戰略核心。她主張歐洲應該與中國維持密切往來,但也該從俄烏戰爭中學到教訓:過去歐洲因過度依賴俄國能源而「付出巨大代價」,如今更不該重蹈覆轍。她表示,德國並非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降低風險」;13日,她在天津時也說過歐洲應降低對中國「不健康」的依賴。
此外,她還說,德國也希望中國正視新疆的人權疑慮,並提供德國企業公平競爭的條件。貝爾博克說:「如果一些企業以人權的代價取得了優勢,那就不是一個公正的競爭。」
針對烏克蘭議題,秦剛重申「勸和促談」的主張,稱不會向衝突的有關方提供武器。貝爾博克則再度呼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揮對俄國的影響力,呼籲俄國總統普丁停戰。對於中國釋出訊號欲協助解決衝突,貝爾博克予以肯定,但她也不忘指出,中國的「政治解決」立場文件並不包含呼籲身為「侵略者」的俄羅斯停戰。
德中外長分別怎麼看台海局勢?
關於台灣海峽兩岸局勢,貝爾博克14日說,亞太地區的安全和歐洲有直接關係。她指出,50%的全球貿易往來要經過台海、70%的半導體晶片來自台灣;如果台海兩岸軍事活動升級,將衝擊歐洲乃至全球的經貿,對全球而言會是「非常恐怖」的場景。
貝爾博克在記者會上重申德國「一個中國」的政策,主張衝突應透過和平方式解決,反對以武力片面改變現狀,並呼籲各方不要升級緊張局勢。
對此,秦剛稱各方應該「搞清楚造成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把問題歸結於「台獨分裂勢力」和「境外勢力」。他說「中國的領土一寸都不能少」,並稱若各國真的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也希望台海局勢和平穩定,就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台獨,反對外來干涉」。
貝爾博克的立場跟馬克宏相同嗎?
13日在天津時,貝爾博克也曾回應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關於台灣與中國的爭議言論。當時她同樣強調台海的經貿地位重要性,還說歐洲應與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共同打造全球安全同盟。
她表示:「德國和歐盟在經濟上很脆弱,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對台海的緊張局勢無動於衷。」
路透社13日解讀,相較於馬克宏的路線,貝爾博克的說法更靠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就是對中國持較強硬的立場。過去一般認為,貝爾博克面對中國的態度比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更為鷹派,希望降低德國在貿易上對中國的依賴。
德新社則指出,貝爾博克淡化了歐盟內的意見差異。她說,歐洲對中國的政策是一致的:「雖然歐盟內部存在許多分歧……(但)我們不只在利益、價值等核心議題上密切相關,也追求共同的戰略路線。」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的歐中關係專家巴庫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12日告訴路透社,馬克宏訪中帶來的「陰霾」非常大,貝爾博克此行「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控制損害」。德國社民黨聯邦議員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說,貝爾博克必須在訪中期間,清楚傳達出德國對台灣的立場。
貝爾博克出訪前,德國外交部12日曾發佈新聞稿,將中國定位為歐洲的夥伴、競爭者,也是系統性的對手。文稿指出,未來歐中關係的「羅盤針」將走向何方,一部分得要看中國選擇何種道路。
去年7月,貝爾博克曾接受DW獨家專訪。當時她表示:「因為中國是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我們必須清楚地表明,沒有人可以勒索我們……這就是我們新的中國戰略基礎,也就是在我們可以合作的地方進行合作,但在關鍵基礎設施上,也要有獨立的歐洲主權戰略,最重要的是與我們的外交政策相符。」
(綜合報導)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