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賽事結束後北京政府會更加自信

祝紅2008年9月14日

北京奧運已過,殘奧進行正酣。蜂擁至北京的2萬 5千名國外記者紛紛撤離,各國常駐記者恢復了以往的工作。 與走馬觀花族不同,這批常駐記者看中國的視角不同前者,內涵更具沉澱,也因此耐人思考。岳恆(Jochen Graebert)便是這批人中的一位。岳恆是德廣聯派駐北京記者站的負責人,2004年中開始其北京生涯。西藏騷亂、北京奧運,岳恆自然成為德語媒體的亮點人物之一。

https://p.dw.com/p/FH40
德廣聯駐北京記者站主任岳恆(Jochen Graebert)圖片來源: Thorsten Rothe

談及岳恆,關注德國媒體報導的人自然會聯想到一系列發自中國的消息:「我們已無法得到來自西藏的圖片」,「在中國獲得一手訊息愈發困難」,「德語媒體在中國成為眾矢之的」,以及「奧運使中國的人權現狀更為糟糕」等等。諸如此類的醒目標題使人們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岳恆是一位專愛挑刺的典型的德國媒體人,其實這只是他「中國情結」的 一個側面。。。

殘奧有助於改善中國殘障人的命運

Paralympics Peking 2008
北京殘奧會一景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岳先生,您好!奧運已過,殘奧正在進行之中。北京的氣氛如何?

岳恆:氣氛不錯,非常友善。尤其是人們對殘奧會懷有一份好奇。令我感到吃驚的是,許多男女老幼都熱衷於談論殘奧會,年長的婦女,年輕人都很關心殘奧會的比賽項目。我認為,這份好奇心多少減輕了 人們對殘障人的歧視和排斥心理。過去,中國的殘障人大多待在家裡,害怕在公開場合露面。現在人們已開始關心這一族群。

德國之聲:德國的電視台和平面媒體都紛紛報導說北京政府為改善殘障人的基礎設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在北京街頭,真的能經常看見殘障人嗎?

岳恆:當然了,離殘奧舉辦場地越近,殘障人也就越多。他們中許多都是運動員。但從總體上來說,在室外活動的殘障人數還是很有限的,無論北京,還是中國其他地區,殘障人大多只待在家裡,怕被人另眼相看。另外,便於殘障人使用的基礎設施尚處於初建階段。不過,北京已有不少地區,尤其是市中心的基礎設施有了極大的改善。在這些地方,殘障人可以較為安全地自由行動。但完善和建設殘障人基礎設施工程龐大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事情,中國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德國之聲: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相比,可以說,殘奧會的開幕式獲得了更多的好評,包括中國人在內,不少人認為,殘奧會開幕式更令人感到親切,更人性化,更直白地表達了對殘障人的關懷。您的感受呢?

岳恆:的確如此。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如果說北京奧運開幕式強調龐大規模,集體主義精神的話,那麼殘奧會開幕式則將個人放在了首位,它反映了殘障人的命運,令人感動。比如一位14歲的四川姑娘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條腿,但仍然迷戀芭蕾舞等等。目前,中國的確發生了變化,集體主義精神固然重要,但個人的意志和權利已癒發受到重視和強調。我認為,殘奧會就表現了中國的這一變化。至少在如何對待殘障人的問題上,殘奧會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就是說,無論正常人,還是殘障人,每個人的權利都應得到尊重,不容忽視。

「無視中國毫無意義」

Köhler bei den Paralympioniken in Peking
德總統克勒出席北京殘奧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德國一流政治家缺席北京奧運會曾為德中關係蒙上陰影。但現在局勢發生了變化。德國總統克勒出席殘奧開幕式,德國財政部長施太因布呂克不久前到訪北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本周訪問德國,受到德方政界,經濟界高層的熱情接待,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將於本月底飛抵北京,參加在那裡舉辦的亞歐峰會。有些評論家將這一變化稱為「解凍期」,您本人的看法呢?

岳恆:的確,因西藏騷亂而引發的德中緊張關係已出現緩和。從中長期來看,德中雙方都不願兩國關係發展蒙受損失。當然克勒參加殘奧會開幕式並非政治之舉,參加殘奧會是他的一貫做法,他有一個視障女兒。但是在北京期間,克勒曾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行會面,在接受採訪時,他曾親自對我說,胡錦濤對中德關係的高度重視甚至令他感到有些意外。我認為,不參加開幕式,無視中國毫無意義,也沒有必要,這只能減少對中國的影響力,德國政治家的出席非常重要。

靜觀1017日後勢態發展

德國之聲:中國在奧運前放寬對外國記者在中國採訪的限制規定於1017日到期,北京政府是否會重新收緊相關限制近來成為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但9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已公開表示,中方將繼續本著開放精神,一如既往地歡迎外國記者來中國採訪。姜瑜說,希望大家能夠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客觀、公正地看待和報導中國。您如何解讀姜瑜的上述講話?

岳恆:怎麼說呢,我一向比較低調,所以不會有太大的失望,如果勢態的發展超出我的預料,我會非常高興。我們現在不瞭解10月17日以後的具體規定,所以只有靜觀勢態的發展了。從中長期來看,我認為,再回到遮遮掩掩的時代對中國不利。所以我希望,北京政界高層中主張保障國外記者自由報導空間的一派能夠如願。果真如此的確是一大進步,也是奧運的積極影響。就我所知,儘管中國存在網路檢查,但中國人依舊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人們可以採用各種方式登陸不同的網站。所以,北京政府完全可以更加開放,瀟灑地處理這個問題。

德國之聲:從北京返回的記者都表示,在北京工作期間受到熱情周到的服務,令人非常感動。此舉能否被解讀為北京政府「軟化外國記者」的一種戰略考量呢?

岳恆:我認為不是。中國人向來善待客人。無論我們在報導中持怎樣的批評立場,我們在中國都受到熱情接待。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善待外來客人。我認為,善待外國記者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採訪對象會遇到麻煩,如果談話內容涉及敏感內容的話。

西方媒體以對待本國政府的方式對待中國

Johannes B. Kerner Sendung in Peking FREIES FORMAT
德國二台節目主持人克爾內爾與同事在北京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之聲:作為常駐北京的德國媒體人,您認為,德語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公正嗎?

岳恆:我的回答是既肯定,又否定。我認為,西方媒體以對待本國政府的方式對待中國。嚴厲但是不能說不公正。不過,我能理解中國人的情緒,不少中國人認為,西方媒體的做法很無禮、放肆。因為中國媒體的報導方式,運作文化與西方不同。中國媒體對西方的報導總是非常積極友好,更多地聚焦異國文化,而不是政局。所以不少中國人將國外媒體對中國的批評視為對中國內政的干涉,這一文化上的差異很難在短期內消除。在與中國人的接觸中,我總是試圖解釋這種不同,但我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

「中國公民應獲得政府的更多信任」

德國之聲:在全世界聚焦北京奧運,殘奧的同時,中國人權問題,西藏問題,環保問題等也受到格外關注。在奧運閉幕式結束後,您曾在德國電視一台明確表示,奧運使中國的人權現狀更為糟糕。而許多國外網站的解禁,歡迎國外記者在中國自由報導的做法不都是進步的表現嗎。您何以提出了上述論點?

岳恆:人們必須客觀地面對現實,這的確是奧運的不利一面。早在奧運開始兩年前,我們都發現,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對待異議人士的措施也更加嚴格。也就是說,記者和對中國政府持批評意見者的活動空間愈發有限。在奧運開始前,相關措施變得更為嚴格。如果您問我,如何經歷奧運,就我本人而言,有激動和振奮的一面,但也有令我擔憂一面。認識的人中,有人突然被警察拘留12天,沒有任何理由,事先沒有經過審訊等任何司法程序。人們不應忘記,中國是一個專制國家,公民的個人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奧運期間再次證實了這一點,北京受到「清洗」,當然不是指馬路上的污垢,而是清除了那些不受歡迎的公民,就因為他們被懷疑會提出批評政府的意見等等。

我認為,北京政府的這種過分注重安全的心理有些誇張。許多持批評意見者其實很愛國。我有時甚至覺得,北京政府應給予自己的國民以更多的信任。中國政府對某些公民的不信任令我感到吃驚,尤其是那些對某些問題持批評立場,比如環保議題等,但本人絕對忠實於自己的國家的人。這些人遭遇的不公令我感到非常難過。

中國的開放之路漫長而坎坷

Johannes B. Kerner Sendung in Peking FREIES FORMAT
德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在北京接受德二台節目主持人克爾內爾採訪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德國之聲:中國的媒體限制受到國際記者俱樂部的批評。人權組織也表示,中國的人權現狀令人擔憂。但德國內政部長朔伊布勒卻表示,中國正走在開放道路上,開放之路必須走下去,這是一條崎嶇的艱難之路。您如何看待上述兩種不同的看中國的視角呢?

岳恆:我認為,兩者都是正確的。中國尚處在變化和發展之中。中國自己都不知道應該選擇怎樣的價值觀,也就是說,中國還沒有給自己作出明確的定義,不僅中國人難以評價自己,外國人也是一樣。人權組織說得不錯,在體育賽事前和期間,人權狀況更為糟糕,但朔伊布勒說得也不錯,因為中國必須積累與世界舞台打交道的經驗,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次新的經歷,幾乎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中國成為世界聚焦所在,人們密切注視著中國的一舉一動,也以批評的眼光審視那裡的一切。中國從未有過這樣的經驗,它會緊張,會有自己的擔心,人們能夠感覺到這一點。但奧運期間直到現在都沒有發生恐怖襲擊,沒有發生嚴重騷亂。所以我認為,或許賽事結束後,北京政府會更加自信,冷靜地面對不同聲音。我認為,過激的做法反倒無助於事。比如並不是每一次西藏抗議都會引起世界關注,但如果刻意地禁止它,在嚴格禁止的情況下又發生了抗議活動,就會具有轟動效應。想必,北京政府也意識到,第三次,第四次西藏抗議活動並沒有引起極大的反響,所以鎮定地面對一切不會給北京政府帶來不利,恰恰相反。

堅持人權價值觀

德國之聲:中國目前的愛國情緒普遍高漲。有些中國人對西方媒體的批評持抵觸情緒,他們認為,西方人總是對中國的人權現狀說三道四,反對接受西方人強加給他們的價值觀。您理解這樣的情緒嗎?

岳恆:我注意到了這一點。出於歷史原因,與歐洲和美國打交道的經驗,中國人往往將外界的批評意見視為對中國內政的干預。不過,在人權議題上,我不接受中國人的上述觀點。在我接觸過的中國人中,沒有一人願意受到酷刑,被無禮關押,被任意毆打,恰恰相反,中國人有著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伸張正義,他們會堅持努力數年,這種憤怒,絕望和韌勁在歐洲是極為少見的。所以建設法制國家是中國人的宿求。其實,不少中國人對自己國家表示不滿,提出批評意見,只是不希望西方人這麼做。遇到來自西方的批評,中國人每每會團結起來,形成一股愛國力量,歷來如此,人們應該面對這樣的現實,但並不意味著接受這種做法。

展望中國政局走向

ARD Peking Jochen Graebert
岳恆在北京某一上訪村圖片來源: Thorsten Rothe

德國之聲:目前奧運殘奧後的中國走向是媒體關注的一大焦點。有報導說,中國將啟動政治改革。您願意作出預測嗎?

岳恆:我已不再預測中國的未來了,因為中國變數很多,即便是中國公民也很難預料未來的發展。2002至2004初年,中國似乎進入了「解凍期」,不少批評性的文章得以公開發表,當然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人們原本以為,中國開啟了一個自由化的新時代。但事實卻並不是這樣。所以很難預料中國的未來。我認為,體育賽事結束後,中國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否則不符合中國的傳統做法。因為中國政府擔心,一旦放開,就難以控制。我認為,在未來的一兩年裡或許會出現政治氣氛的進一步放鬆,變得更加自由,更為開放,這是我們大家的心願,也是中國人的心願。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