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閒話德國:講真話需要勇氣

2017年11月26日

在難民問題上,誠實是稀有產品。這加深了公眾對媒體的不信任,並為極右勢力推波助瀾。專欄作者張丹紅認為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爾和綠黨政治家帕爾默是兩個敢講真話的例外。

https://p.dw.com/p/2oCG8
Deutschland Arbeitsvermittlung für Flüchtling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Wüstneck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5年9月,德國總理梅克爾不慎 - 儘管自稱出於很高尚的動機 - 引發了一場雪崩。她沒有承認並糾正錯誤,而是不斷重複那一句口號"我們能搞定"。當每天上萬人湧入德國、局勢完全失控的時候,圖賓根綠黨籍市長帕爾默在臉書上寫道:"我們不能搞定"。他在接受採訪時誠懇而客觀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您的建議很像基社盟?!"電視一台的主持人不知在提問,還是在指責。幾位綠黨黨友建議帕爾默加入選擇黨。從那以後,他每隔幾天就讓自己的政黨和大部分媒體火冒三丈。

思維禁區從一開始就是難民危機討論的一大特點。在帕爾默看來,梅克爾對此負有責任。她在難民危機一開始就曾經對批評者說:"如果我們因為幫助困境中的人而需要道歉,那麼這就不是我的國家了。"  從那時起,"德國人要在善與惡、道德與不道德、梅克爾的德國和她不願看到的德國之間做出抉擇",帕爾默寫道。他的關於難民危機的書《我們不能幫助所有人》在德國成了暢銷書。

Köln Übergriffe in der Silvesternacht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Boehm

幾乎沒有一個記者願意選擇黑暗的德國。於是他們努力把光明面報導得更光明。現實與報導的現實相距越來越遙遠。無限制移民的陰暗面只有在遮掩不住的時候才得到媒體的關注,比如2015到2016年跨年夜發生在科隆的大規模性侵事件。

勇敢的移民

德國、伊朗雙重國籍的艾米提斯-珀爾慶幸那天晚上沒有去科隆火車站前的廣場,但即使在萊茵河邊,她也感受到威脅。到處是外國人模樣的男子,對她和女兒淫蕩地吐舌頭。在電視脫口秀上,她要求把有犯罪紀錄的難民驅逐出境。結果,批評和辱罵鋪天蓋地而來。很多德國人罵她是納粹。基民盟的黨友勸告她不要再公開批評梅克爾的難民政策。

其實,她的要求是完全符合日內瓦難民公約的。該公約約束難民必須遵守客居國的法律,否則可以被遣返。不過,這些細節在意識形態主導的討論中有煞風景,於是一般來說被自封的拯救世界者忽略不計。

我的大多數記者同事也自認為肩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不合他們世界觀的馬上被歸到民粹和極端右翼一類。"選擇黨的縮減版:林德納爾的自民黨"、"林德納爾走進民粹邪路"等聳人聽聞的標題在大選之前就已經充斥報端。這位38歲的政治家確實口無遮攔。他神態鎮定地說出這樣聽起來大逆不道的話:"非政府組織不能成為蛇頭的幫兇","我們的目標應當是把橡皮艇上的人送回出發地,而不是把他們接到歐洲"。林德納爾要求在移民問題上遵守現行法律,他的執著打亂了聯盟黨和社民黨在選戰中閉口不提難民危機的計劃。

這兩個執政黨很想告訴選民,難民危機已經過去,我們確實搞定了。我的記者同行幫助政府傳播這一童話。即使自視為高質媒體的"時代周報"也報導說,現在基本上沒有難民來到德國,所以有關接收難民上限的討論是多餘的。而事實上,今年來德國的難民將達到20萬,過去兩年入境難民的家庭團聚還沒有計算在內。

家庭團聚的爭論

說起家庭團聚:綠黨在組閣意向性談判中把這個問題變成了衡量自己可信度的核心問題。其實,德國很大度地允許難民的家庭團聚,有爭議的只是所謂受輔助保護難民的家庭團聚,這些人既不受政治迫害,也不是戰爭難民,而是一旦遣返可能安全受到威脅的難民,他們只得到一年居留,每年審核一次。日內瓦公約和歐盟庇護法都沒有規定這些人可以申請家庭團聚。

Zhang Danhong
圖片來源: V.Glasow/V.Vahlefeld

不過,綠黨和大多數記者對法律的有關規定並不感興趣。林德納爾堅持依法辦事,被媒體描述成策略性考慮 - 他想把自民黨變得比基社盟更右,並故意使組閣談判流產。艾米提斯-珀爾對這一爭論感到不可思議:"我總是在問,為什麼這些男人自己逃避戰爭,把老婆孩子丟在家鄉?為什麼他們不把老婆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保家衛國呢?"

我希望德國多一些珀爾這樣敢講真話的人。大多數民眾對誰左誰右並不敢興趣。他們想知道政府打算什麼時候結束借助庇護法分享德國福利體系的非法移民現象。政治決策人應當面對現實:所謂的難民危機實際上已經轉變為一場民族遷徙。而不認真保護外部邊界同時死抱住一部過時的庇護法不放的歐盟完全不知所措。我再引用綠黨政治家帕爾默的一句大實話:"要想保留我們的自由和富裕,就必須讓很大一部分因追求它們而想來歐洲的人們得不到它們。"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