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納粹反猶迫害
1938年11月9日夜,納粹縱火焚燒猶太教堂和商店,這場暴力被認為是對猶太人「種族滅絕的前奏」。
1938年11月9日夜發生了什麼?
由納粹沖鋒隊領導的反猶團伙在德國各地肆虐。像這座位於德國東部城市肯尼茲的猶太教堂和其它猶太人擁有的財產被摧毀,猶太人受到公開侮辱並被捕。根據官方記錄,至少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儘管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
名字背後的意義?
這場針對德國猶太人的街頭暴力最初被稱為「帝國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猶太教堂、房屋和商店窗戶玻璃和水晶燈被砸,碎片滿地。80年代末,德國開始對這一稱法進行反思。如今,它稱之為「大迫害之夜」(Pogromnacht)或「11月大迫害」。
納粹的藉口
納粹稱,這場反猶迫害的理由是,一名17歲的波蘭猶太人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殺害了德國外交官拉斯(Ernst vom Rath)。格林斯潘在那之前數天得知了家人被暴力驅逐的消息。拉斯於11月7日在德國駐巴黎大使館遭到近距離射擊,幾天後死亡。沒有人知道格林斯潘是在第三帝國倖存下來還是在集中營去世。
希特勒授意
拉斯死後,希特勒口頭准許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對猶太人採取暴力行動。在戈培爾發起的這場迫害中,納粹黨衛軍被指示允許採取「不會對德國人的生命財產構成危險的措施」,——猶太人被排除出了德國人的範圍。
參與暴力
納粹否認參與了11月9日的迫害行動,然而,其文件中提及的「行動」和「措施」清楚表明,納粹政黨和國家機器捲入其中。大多數非猶太德國人對這一迫害之夜保持距離。然而,也有公民對這場暴亂表示歡迎,甚至參與了暴力行動和搶掠。
納粹希望獲得什麼?
納粹出於種族主義,想恐嚇猶太人自發離開德國。為此,如該圖所示,猶太人經常被迫遊街遭羞辱。對猶太人的迫害同時也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逃離第三帝國的猶太人被迫繳納勒索性質的「移民稅」,他們的財產經常被沒收。
擔心國際回響
最遲到11月9日迫害之夜之後,國際輿論清楚瞭解到納粹的反猶立場。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擔心國際媒體對這一惡劣行為的報導。因此,納粹首先採取了一些不那麼具有公開暴力性的措施,例如要求猶太人在衣服上縫黃色的大衛之星。
隨之而來的是什麼?
發生大迫害之後,納粹領導層採取進一步的反猶措施,甚至對猶太人徵收罰金,稱要彌補1938年11月9日夜的損失。當時在第三帝國第二有權的人物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說出臭名昭著的一句話:「我不會想成為德國的猶太人。」
「大屠殺的前奏」
1938年,距離猶太人大屠殺還有兩年。但是,從這次迫害到大規模殺害歐洲猶太人,存在著連續性,納粹領導人逐步採取更殘酷的反猶措施。用一位當代歷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次迫害是「種族滅絕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