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霧都倫敦萬人死於霧霾
七十年前的冬天,一場持續多日的霧霾奪走了倫敦1.2萬人的生命,住院人數更是突破10萬。這也成為英國乃至歐洲面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轉折點。
開車也要領航員
泰晤士河邊的英國首都,素有霧都之稱。1952年冬天,特殊的氣象條件導致霧霾多日不散、連續加重,最嚴重時能見度甚至只有0.3米。汽車只能以極低速度形勢,甚至還需要賣票員下車步行在前方領航。
家門外的生命危險
1952年12月初的氣溫格外低,倫敦居民紛紛燒炭取暖。當年的取暖技術不比如今,大多數人依靠煤炭。每天都有1000餘噸的燃煤顆粒物被排放入大氣,濕潤的大霧天氣更是導致灰霾經久不散,有毒有害物質被人們吸入體內。
拯救生命靠口罩
政界一開始擔心的是空中交通受阻,後來才注意到牲畜成批死亡。隨後,兒童、老人、慢性病人受害的消息開始揪動人心。許多人開始佩戴口罩來減少吸入有毒的空氣。
暈頭轉向出行難
不論體質如何,所有居住在倫敦的人都受到了霧霾的影響。即使沒有出現呼吸道疾病,極低的能見度也讓人難以出行。圖為一名警察正在為一名暈頭轉向的騎手指路。
生活陷於停滯
倫敦的地面交通全面癱瘓,汽車紛紛被堵在狹窄的街道上,在人口密集的倫敦東部,人們甚至難以看到自己的腳尖。影劇院的生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觀眾們根本看不清舞台和銀幕。
地鐵成了救星
惡劣的空氣倒是沒有對地鐵系統造成太大影響,許多倫敦市民都依靠地鐵出行。這場霧霾持續了5天,最終靠一場大風吹散。不少親歷者表示,當時刮的風都伴隨著令人作嘔的碗豆湯氣味。
痛定思痛治霧霾
1952年的嚴重霧霾,促使政界開始重視環境污染問題。1956年,英國《清潔空氣法案》出台,多管齊下治理全國各大城市的空氣品質。如今,歐洲城市的空氣中已經不再有燃煤導致的硫化物刺鼻氣味,但是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以及細顆粒物污染,依然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7 張圖
1 | 77 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