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的「上海一千天」
2007年3月31日上海一千天,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好書名。如今的上海已成為世界著名的繁華大都市,而這本書讓我們看到的是20多年前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段重要歷史往事。在這本濃縮於200多頁的書中,作者以一個德國高管的視角講述了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公司「上海-大眾」創建初期所遇到的各種難題。他所描述的這些障礙和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存在。因此可以說,這本書對於推動今天和未來的德中經貿合作不失為一本值得一讀的經典之作。
難得的是,這本用德文寫的書沒有故弄玄虛的文字游戲,語言如此流暢,詼諧和通俗。深刻的大道理見於對往事的侃侃訴說之中。這本書雖然以德中合資生產汽車為題材,但內容廣泛。不但涉及了當年中國的落後狀況,還以客觀和公正的心態描述了德中一代政治家和工業家們的開拓精神。
就通過這本書要告訴讀者什麼?波斯特說:「希望告訴那些要去中國的德國企業我們的經驗。告訴他們最基本的認識,以便他們帶著一定程度的信任,帶著對合作夥伴的信任前往中國。如今許多到中國去的外國公司,包括德國公司都說,中國人就想剽竊技術。帶著這樣的想法怎麼能去中國呢?而我當年去中國就像是要去結婚似的。既然要結婚,那麼就要瞭解對方的文化和歷史。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積極的關係。我希望我的書能給德中雙方的關係加溫,能夠促進雙方的合作,而不是對峙和貿易保護主義。」
上海一千天這本書開門見山,一開始就將讀者帶到了80年代的上海合資方的廠房前,「我的呼吸一下子停止了。我站在一些破敗不堪的廠房前傻了眼。這些布滿灰塵的破舊棚子難道就是我們未來的汽車製造廠嗎?」
書中還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中國選中大眾公司作為首家汽車生產合作夥伴完全是出於偶然。由於社會封閉,當1978年前第一機械部部長周子健率代表團到德國尋找合作夥伴時,中國只知道斯圖加特有個戴姆勒賓士。當他們在路上發現還有個大眾汽車公司時,周子健決定立即前往沃爾夫斯堡,「到了沃爾夫斯堡火車站,代表團徒步來到了大眾公司門前。通過翻譯,周子健向門衛說:我是中國工業部部長。我要見大眾公司的負責人。門衛大惑不解地打量著眼前這位身穿藍色中山裝,走著上門並要求同公司領導見面的部長。」
波斯特在回答記者關於他在中國工作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時,他說:「我們要學會同人合作。我們不可能同機器和金錢發展關係。我們應當在真誠和謙虛的基礎上發展關係。不要以為自己代表德國大公司,什麼都懂。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什麼都不懂。我們應當尊重中國的合作夥伴,不論他們的專業程度如何。在上海大眾工作期間我們也犯過不少錯誤,也吵過架,但是我們雙方相互之間能夠開誠布公,這一點非常重要。」
書中還用工廠裡發生的事實專門描寫了德中兩國的文化差異,並借用翻譯的話回憶說:德國人辦事喜歡直來直去,中國人喜歡兜圈子。
桑塔納汽車國產化的過程,發行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債券的起因,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如何給汽車定價的爭論,以及合作雙方如何為了合資公司「上海大眾公司「的長遠利益巧妙地同上級領導交涉等歷史片段,作者都在書中以敘述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書中還在每一章末尾專門給希望去中國開闢業務的德國公司寫下了具體的提示和警言。作者指出,即便到了現在,合資公司遇到的80%的問題並不是因為生產本身,不是因為成本合算,也不是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失敗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出了問題。
據波斯特說,上海一千天這本書還將有中文版。但中文版的書名是「桑塔納是如何進入中國的」目前這本書正在上海加緊翻譯。書的背面還可以看到德中一些知名人士寫的讀後感。前上海市長徐匡蒂的概括最為簡練:「對於中國人來說,馬丁.波斯特的這本書是反映中國開放政策的歷史性文獻,對於外國投資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物。」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