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11 Libyen Öl
2011年8月24日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抗議爆發後,西方世界反應速度之快,不得不讓人有些驚詫。特別是法國的態度,與此前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時截然不同。巴黎政府顯然是想彌補在突尼斯革命中的不妥之處。但是法國在對利比亞軍事行動中的帶頭角色是完全出於政治動機,還是有經濟目的呢?德國記者、多年來常駐北非的利比亞專家哈肯斯貝爾格(Alfred Hackensberger)分析說:
"薩科奇顯然很惱火。他曾隆重接待過卡扎菲,法國與利比亞也簽署過多項經濟協議,但是利比亞沒有完全遵守承諾。卡扎菲最終從俄羅斯,而不是法國訂購了軍用飛機。"
巨大的經濟利益
經濟利益或許也是俄羅斯為什麼對安理會制裁利比亞的1973號決議投棄權票的原因。俄羅斯國有的軍工出口公司在過去幾年裡從利比亞獲得了金額高達20億美元的訂單。俄羅斯向卡扎菲政府提供坦克、戰鬥機和軍事訓練飛機。位於巴黎的國際研究中心(CERI)負責人路易‧馬蒂內(Luis Martinez)認為,俄羅斯最擔心的是失去利比亞這個武器購買客戶:
"俄羅斯也很擔心會影響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其他生意。對莫斯科來說,利比亞就是個小伊拉克,會購買許多武器,也有相似的利益訴求。"
俄羅斯與利比亞之間絕不僅限於武器生意。莫斯科也看中了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早在2007年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就從義大利國有公司埃尼碳化氫公司(ENI)獲得了在利比亞的石油開采權。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成了利比亞最大的享有開采權的外國公司。該公司在利比亞反政府抗議爆發前,每天開采40萬桶原油,佔利比亞日開采總量的四分之一。
誘人的石油資源
不少專家都認為,利比亞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爭奪其石油資源。哈肯斯貝爾格也持相似觀點:
"北約國家不是完全無私地參與利比亞的民主建設。他們其實也在爭奪經濟利益,包括石油資源和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利比亞戰爭的最大贏家可能是卡達,因為卡達为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提供了無條件的支持。利比亞反對派武裝已經表明,誰幫助了他們,誰將來就是利比亞石油開采的獲益者。"
利比亞政府軍和卡扎菲反對派武裝爭奪的對象也是油田和煉油廠。因為誰控制著石油資源,誰就是利比亞的"掌門人"。 國際大型石油集團及其所在國家的政府在卡扎菲身上繼續"押寶"的風險極大,畢竟大部分利比亞油田和煉油廠都在反對派武裝控制的東部地區。
無論利比亞反對派將來如何分配石油開采權,石油收入的合理分配都將是該國民主建設面臨的最大挑戰。如果將來石油收入的分配還是像卡扎菲當政的幾十年裡這樣不均,那麼利比亞再度爆發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Lina Hoffmann 編譯:謝菲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