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棒定音- 指揮棒的原鄉
2012年10月2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漢堡國家歌劇院(Hamburger Staatsoper)總裁、首席女指揮家及音樂總監西蒙娜.楊(Simone Young)曾如此說道:"我認為,一個好的指揮棒是當你在使用時,根本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位澳洲籍的指揮家在指揮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復活交響曲(Auferstehungssinfonie)時,蹲下去再跳起來,手中的指揮棒猶如一支彈性的劍,在空中飛揚、搏擊,帶著樂聲舞動起來。
位於馬克諾伊基辛的這家<諾西瑪製造廠>(ROHEMA),是歐洲唯一一家專業指揮棒的生產廠家,產品價廉物美。
這家小型製造廠隱身於巴伐利亞、圖林根和捷克交界的山區中。當車間裡掃帚把粗細的木料在小機器的軸承中快速運轉時,塵屑隨著機械的咆哮而飛舞。這個家族企業總共有13 名工作人員。工廠經理人之一的安德裡亞斯.海寧格Andreas Hellinger介紹說:"這個工作的難度頗高,當越來越細的木料在軸承中加速旋轉時,我們必須特別當心,避免讓這些已細如發絲的木條折斷或朝著頭臉飛射" 。安德裡亞斯加工製造指揮棒已有35年的經驗,他說,製作一支指揮棒平均需時七、八分鐘。
棒體打磨完畢後安裝手柄,然後膠合、油漆和上列印。最後是踏上旅程,送到遠在日本、美國、澳洲、中國以及幾乎整個歐洲的指揮家手中。
良好的經驗
<諾西瑪製造廠>是一個家族企業,迄今已傳承五個世代,經歷並度過了從帝國王朝到民德時代的各種政治紛亂。這家工廠是羅伯特.艾德華. 海寧格(Robert Eduard.Hellinger)於1888年創建。那時候的薩克森-馬克諾伊基辛就已經是音樂的生產地:工廠周圍地區有許多教堂,因此生產指揮棒是順理成章的事。也是工廠經理的曾孫馬迪亞斯.海寧格(Matthias Hellinger)是位從容不迫,安然自得的手工藝製作者。他那雙結實有力的手上捧著一個長形、絲絨襯裡的袋子,裡面裝著一支作為禮物用的指揮棒。
這是<諾西瑪製造廠>的瑰寶,屬於馬克諾伊基辛地區最早一批生產的指揮棒:烏木打造而成,手柄尾端是象牙雕刻的作曲家理查德‧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頭像,一個相當笨重的道具。馬迪亞斯設想,假如指揮家用它指揮的話,肯定要肌肉痠痛,甚至會得腱鞘炎症。德皇時代這樣一支指揮棒的價格大約為210帝國馬克,那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搶手的薩克森指揮棒
可今天,一支指揮棒不到五歐元:莫札特模型的指揮棒是用天然木材做成的,不帶手柄,不足半米長。各種模型的區別在於它們的長度、寬度、手柄、材料和平衡點。採用天然木材、炭精或玻璃纖維等材質製作的指揮棒,重量大約在4到10克之間。指揮棒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手柄形狀,有橢圓形、球形或圓柱形;材料也有講究,如:烏木和紅木、軟木或橡膠的。指揮棒中的"保時捷"是"大師棒"("Maestro"),配置了一個鑲嵌鋁飾品的烏木手柄。
馬迪亞斯微笑著說,連明星指揮家,如祖賓.梅塔或柏林國家歌劇院首席指揮丹尼爾.巴倫博伊姆等都向他們訂貨,令他感到自豪。據馬迪亞斯透露,巴倫博伊姆使用他們生產的直徑為6毫米的"施特勞斯"型指揮棒,其長形軟木手柄只有43釐米長,一般的長度為45釐米。
一個夢想
在該家族企業史中最不尋常的一個訂貨合同來自美國。美國一家軟體康采恩向他們訂購了大批指揮棒作為送給管理部門的禮物。當時他們必須僱用臨時工加工生產。諾西瑪的銷售經理,30歲的邁克.海寧格(Maik Hellinger)回憶道:那是一筆好生意!但僅靠生產指揮棒是無法維持企業生存的,因為它僅佔年營業額的5%。該企業最大宗的產品是鼓槌、打擊樂設備,以及兒童韻律樂器。
可是該企業投入最多心血的還是生產指揮棒。當記者問到馬迪亞斯作為企業主的願望時,他表示,非常期待明星指揮家巴倫博伊姆能造訪他們的工廠。
作者:Christoph Richter 編譯:楊家華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