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社會」難以為繼
2019年11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學者柯尼希(Wolfgang König)近日推出的新作《一次性社會簡史》探討了消費社會的種種弊端。"一次性消費"可以說是一個熱門話題。談到環保和氣候變暖,就不得不涉及到大眾消費話題。環保組織每年都會公佈人類"寅吃卯糧"的臨界日,也就是說每年的這一天,人類就已經提前耗盡了全球可供人類使用的資源。令人擔憂的是,這個"臨界日"每年都在提前。以消費大國德國為例,根據官方統計,2017年,德國家庭總共製造了3830萬噸垃圾,人均垃圾製造量高達462公斤。與此同時,在德國,每年有1200萬噸食品被當作垃圾扔掉。
柯尼希是柏林工業大學技術史專業的教授,在其新著《一次性社會簡史》中,柯尼希指出,其實對於"即用即仍"的消費習慣,人們用了很長時間才慢慢適應。書中寫道:"以前人們很少會丟掉東西。因為物品都比較昂貴,人們會使用很長時間,修修補補,廢物利用是一種常態。"作者認為,當今社會的"一次性消費"模式絕不是長久之計,因為地球上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
柯尼希通過研究發現,"一次性消費"起源於三十年代的美國,因為美國人堅信,使用周期短的產品是刺激經濟發展的保障。六十年代,這種消費觀念漸漸進入德國。而隨著自選商場、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們的消費習慣被進一步改變了。
作者在書中羅列了一系列一次性產品的發展歷史,比如一次性打火機、一次性紙杯紙盤剛剛進入市場時,曾經價格不菲,能用得起扔得起的人並不很多。特別是圓珠筆,曾經何時,它曾是英國皇家空軍機組人員的專用品,完全是身份的象徵,而現在圓珠筆已基本作為廣告載體而被免費贈送。
作者在書中坦承,儘管人類的消費狂熱引發了諸多批判,但建立起的回收性社會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此外,技術的進步和分享經濟的興起,雖然會起到保護資源的作用,但並不會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調查顯示,汽車的油耗降低之後,人們會傾向於將省下的錢去購買馬力更大的汽車。有人批評工業界為了盈利目的,鼓勵人們進行"一次性消費"。柯尼希對此並不認同,他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指出,這些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壽命完全可以達到十年,但大多數使用者都會在一兩年內更換手機。因此,在一次性消費的問題上,廠家和消費者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柯尼希認為,改變現狀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一項民調顯示,生活水準達到一定水準後,人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質感不再會因為消費品的增多而提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如果能夠將環境因素作為生活品質的衡量標準之一,改變「一次性」消費習慣就會成為一個可能的選項。
達揚 / 樂然 (基督教福音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