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歸來再談:國際化-新丐幫-濫貸款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12月28日

上海已經不再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人也不再是上海人。一個現代的超級都市散發著迷人的色彩,尤其在那不眠的夜晚。然而,新的和潛在的問題還太多太多。

https://p.dw.com/p/4UKc
上海南京路圖片來源: AP

「二外」橫行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海都變得讓人認不得了。上海人、上海話紛紛地被擠到角落裡,兩種老外(外地人和外國人)蜂湧而來,打亂了這個大都市的一切順序。

首先是全國化。有的說,上海白領中一半是外地人,有的甚至說達到了四分之三。上海的中小學生下了課也只講普通話(國語),這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據朋友說,他們那完全由上海人構成的小公司裡,也只講普通話了。上海話裡,普通話的詞匯也越來越多了,連傳統的滑稽戲裡也夾帶著。

其實光說白領是不全面的。應該說,上海兩頭是外地人,上海人大半被擠在了中間-三明治。下層的:建築工人、個體小飯店的服務生等也多半是外地人。

原因很簡單:上海有吸引力。全國的大公司在上海插足,全國的優秀人才到上海找工,對廣大「海歸」來說,上海往往也是首選。吸引力還體現在市場上,這個市場楞是讓外地人給炒上去了。據說,溫州購房團一客車一客車地來到上海,簡直是指哪買哪。

至於國際化,同樣十分明顯,最早的幾家麥德隆,最早的歐倍德都落在了上海,更不用說那遍地開花的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比薩餅屋了。外國人也是越來越多。入夜之後,在「新天地」,衡山路酒吧街等許多地方,外國人的比例經常還超過了中國人。

丐幫中興

上海已經逐漸成了一個清潔的城市,南京路上隔幾步就有一個永遠掃地的掃地人,地面的痰跡也早已成了歷史。然而這次讓我吃驚的是乞丐之多。

尤其在南京路,西藏路一帶,乞丐處處可見,而且幾乎都是「殘疾」乞丐。我在上海的頭幾天,夜間氣溫達近零下4度,白天也在零度上面一點,而有個殘疾小孩居然在西藏路天橋下,幾乎光著身子,蜷縮著,在那積著冰雨的路面上一寸一寸地爬著。有個殘疾小女孩,一條腿用根繩子系著,向後上方高高翻轉,幾乎不像人腿,近乎恐怖。還有一些殘疾老人。還有永遠不停地磕著響頭的孩子。而在乞丐們面前,幾乎根本就看不到行人扔下的恩惠。這些,真像是給光鮮的上海風景不停地抽打著耳光。

朋友們告訴我,這些殘疾都是假的。正巧,我在電視裡也看到了有關的報導,在內地什麼地方,有個殘缺上肢的小孩在街上乞討,引起了許多行人的同情,不少人扔了錢。但後來警察和記者來了,發現這個「殘疾小丐」把真的胳膊藏在衣服裡,外面掛著一個假的斷肢。

上海為什麼會出現「丐幫的中興」呢?而且還是殘缺丐幫?與朋友們聊起來,他們說,這是這一、兩個月剛出現的現象。原來警察見了乞丐就抓,就趕,但最近,為了與國際接軌,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對乞丐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不抓不趕還不說,如果乞丐們願意,可以到收容所住上10天,管吃管睡;如果他們願意回家,發給路費。

我的感覺卻是:中國,上海,在初學人道主義「與國際接軌」過程中,似乎有點手足無措。不知該怎麼「接」才好。這種假裝殘疾的行徑,應該說是「騙乞」。既然是欺騙,就應該制止。何況這是自殘之舉。象上述那個小女孩,長時間地倒吊大腿,不殘也會給弄殘了。像那個光著身子在冰雨地上爬的小男孩,不弄出病來才怪!容忍他們這種自殘方式的行乞,難道就是人道主義的體現?這不僅是市容問題,也是對這些人的不負責任。

既然要講人道主義,完全可以見一個請走一個,給他們吃,給他們住,願意者發錢回家,不願者可以找工作,甚至可以養一段時間。也比這樣聽之任之好吧。

有款搶著發

上一篇裡,我談了房地產問題。這裡要說的是問題的另一個方面。

上海這兩年房地產炒瘋了,到處房價都在瘋漲。原因之一是,貸款太容易了。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拿到銀行的貸款。買房如此,買車等同樣如此。給我的印象是:銀行都爭著搶著發貸款,惟恐人家不要。

以前讀到此間媒體說中國的銀行壞帳問題,還有點半信半疑,這回發現,問題比西方媒體說的要嚴重得多了。在德國,要買房子,拿銀行貸款,那是千難萬難。在中國,這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

說穿了,上海的房子絕大多數實際上都是銀行的,是銀行買下的。買房人買了個「首期」,然後「按揭」。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拿貸款的?大概也只有中國了。

有的朋友才買了兩年就付清了全部貸款。但這樣的朋友是真正有經濟實力的,這種人有一定的數量,但絕不會是大多數。如果大多數人哪一天還不起銀行利息和本金了,那會是怎麼一種情景?房價猛跌?大批銀行破產?或者國家為了阻止銀行破產,大舉國債?想一想都讓人直冒冷汗。難道中國銀行系統的人不冒冷汗嗎?

有個此間的朋友說,房產公司跟他說,要買房子,要做出財務報表來。他說,我怎麼做?沒法做。房產公司的人對他說:沒關係,我們幫你搞定。「搞定」,太容易了,有那些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成千上萬房產公司從中「搞定」,銀行根本不做深入的調查,一筆一筆的款子就這樣出去了。然而,這種做法的未來是什麼?太可怕了。

有錢只管花

上海是個不眠的城市。上海的魅力尤其在於它那些不眠之夜。跟德國的夜晚不同的是,那裡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去處。然而,去處與去處之間還是不同的,有的生意太淡,有的生意太濃,有的逐漸被排擠出去,有的新介入進來。

同樣是音樂餐館、音樂酒吧,象靜安寺百樂門大歌舞廳三樓的音樂酒吧,偌大的地盤,只有三兩位客人,台上的小姐對著這三兩位客人也不得不盡展歌喉。而淮海路巴黎春天那幢樓裡的音樂餐廳,面積也很大,卻是幾乎找不到空座。「新天地」裡的那些歌舞酒吧同樣是人滿為患。

不過,百樂門二樓的交誼舞廳生意卻還可以,一對對追求高雅檔次的青年中年男女在樂聲中翩翩起舞。但對比起淮海路香港廣場迪斯可舞廳的那種小青年們的擠不動的擁擠,仍然是冷清得多了。但這還可以說是各有所求吧。

上海在整肅「家禽市場」方面,似乎比中國其它許多地方更有成效。至少北京各大賓館門外必備的那些皮條客在上海的賓館周圍沒有看到。原先「聞雞起舞」、因暗娼多而享譽上海灘老外部落的虹橋賓館30層迪廳,現在也改成了酒吧。

「老外」們有「老外」們去的地方,新天地是一個,衡山路高檔酒吧一條街據說也是一個。而真正融入,「深入敵後」的老外,則也跟他們的中國女友或男友出現在那些中國青年集中的迪廳,中國人集中的餐館。

上海不停地尋找新的口味,一會兒杭州菜,一會兒本幫菜,現在據說又時興四川口味了。永遠不敗的是所謂的「海派」菜。海派說是在「本幫」的基礎上,任意發展,不斷有新的菜牌出現,也不再一味的清淡,麻辣的也有。

然而在娛樂方面,尋找的過程似乎淡化了。原來,先是時興卡拉OK,繼而是大量的保齡球館誕生,然後是迪廳,酒吧,咖啡館。今天,這一切都有了,還有1000元一張票子的高級西方音樂會,幾百個影院影城,圖書館,雜技場,還有東方明珠塔上在星空中旋轉著的餐廳,金茂大廈隔著大玻璃拿著酒杯看夜上海的制高點......入夜,人們四面八方地散發,在許許多多地方集中。有多少錢你就花吧。

沒錢就在家裡待著。或者靠麻將手氣寄託進一步生存的希望。這就是上海。

(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