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紛紛設立人民武裝部為哪般?
2024年2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23年9月28日,一則關於上海城投集團舉行人民武裝部成立大會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該集團是一家以地產業務和投資業務為主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當天坐在成立大會台上的7人中,4人是解放軍軍官,3人為上海城投集團的高管。有網友就此開玩笑說,難不成,這是組織了專業隊伍,以應對那些尋釁滋事的"刁民"?
儘管上海城投集團成立人民武裝部尤為引人注目,但其實在它之前,已經有一批國企就相繼成立人民武裝部,包括武漢農業集團等武漢近10家國企,以及惠州多家國企。內蒙古蒙牛集團早在2023年的5月26日就揭牌成立了人民武裝部。
中國軍方:國企建人武部是履行國防義務的要求
2023年10月26日,中國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在當天的記者會上就為什麼要在這些國企成立人武部的問題表示,"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民兵制度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基本軍事制度,根據憲法和國防法規定,我國公民和企業事業組織、社會組織,都應當依法參加民兵組織、開展民兵工作。國有企業人民武裝部是國防體制的組成部分,是黨在國企中的武裝工作部門,是政府在國企中的兵役工作機構。在國有企業中建立人民武裝部,是依法落實民兵制度,履行國防義務,加強國防建設的客觀要求。"
死灰復燃的毛時代產物
人民武裝部是毛時代的產物,始建於1950年6月,後幾經易名,並於1958年4月恢復該名稱。中國的縣(旗)、縣級市、市轄區曾長期設有人民武裝部,但從1996年4月1日起被收歸軍隊建制。據有關資料,從1961年起,人民公社、大中型廠礦、大專院校等也設立人民武裝部。儘管隨著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人武部變得不太活躍並逐漸淡出外界的視線,但大專院校等機構其實仍然保留著這一機制。
對於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國企成立由解放軍直接管理的人武部,美國智庫和平研究所(USIP)中國項目學者施道安(Andrew Scobell)去年10月對美國之音表示,雖然人武部再次出現不一定意味著中國正在為戰爭做準備,但人武部的死灰復燃的確顯示,中國似乎正在重新軍事化(remilitarizing)並成為一個衛戍國家(garrison state)。他還認為,設立新的人武部可能更多地是針對目前經濟低迷、中國國內可能發生的各種騷亂事件。
伊利成為首個成立人武部的私企
去年年底,中國乳製品業巨頭伊利集團成為在企業中建立人武部的首傢俬營企業。呼和浩特市書記包鋼、內蒙古軍區政委楊小剛與與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黃志強等地方官員參與揭牌儀式。包鋼表示,在伊利集團設立武裝部,建設一支"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國防力量,是自治區黨委和政府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區國防體制改革的重大實踐。
嚴防社會動蕩
雪梨科技大學中國研究負責人馮崇義表示,中共重新成立人武部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把會造成社會動蕩的"不穩定因子"先行排除。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根據2023年期間中國企業公告及官媒報導指出,近幾個月來,數十家中國國有企業成立了新的人民武裝部。該報援引智庫蘭德公司高級國際防務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Heath)表示:"人武部的啟動是領導層對國內社會穩定局勢擔憂的表現。"他說,人武部可以在維護國內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充當公司、社會和安全力量之間的聯絡人,同時弘揚愛國主義,監督對中國共產黨指令的遵守情況。
據香港非營利組織《中國勞工通訊》的數據,2023 年全年,中國勞工通訊的工人集體行動地圖收錄了1794起事件,是2022年(831起)的2倍多。其中,製造業的罷工抗議大增,有438起(24%),較2022年37起(4%)增加了10倍以上。建築業的工人抗議仍佔最多,有945起(53%),服務業則有208起(12%)。
2022年11月,鄭州富士康因新冠防疫措施等發生員工抗議及與警方衝突的事件,在中外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
提高"人民戰爭"動員能力
蘭德公司高級國際防務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Heath)表示,除新冠大流行、房地產危機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外,重新人民武裝力量部門也與習近平更大力度整頓中國軍隊有關:從長遠來看,可以通過將一些職責委託給民兵部隊來節省解放軍的資源,提高軍隊進行國防動員的能力。
據《新京報》2011年12月引述國防部消息人士指出,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轉而注重改革和經濟建設,民兵人數縮減至800萬人左右。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中國的民兵人數在高峰期超過3000萬人。
CNN在本周三(2月21日)的報導中援引詹姆斯敦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林和立(Willy Lam)表示,"我們正看到恢復毛澤東的主要口號'人民戰爭' 和'軍民融合'。"林和立還認為,從長遠來看,當企業紛紛成立民兵部隊,中國大部分地區變成軍事化,大城市可能變成軍事區或軍港時,那意味著習近平可能在為入侵台灣作準備。"如果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民兵成員,他們的民族主義熱情應該會更高。"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