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有保留的戰略夥伴關係
2007年3月29日「在莫斯科,人們認為,這是向美國發出了明確訊息,批評了華盛頓的單邊主義。聲明的內容與普丁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針對美國發表的咄咄逼人的講話相同。在伊朗核問題和北韓核武計劃而引發的爭執中,可以清楚看到,中俄兩國目標一致。中國和俄羅斯顯然要表明,在這兩個問題上,沒有它們就一事無成。
中俄兩國尤其要遏制美國在中亞的影響。長期以來,『上海合作組織』是兩國的共同工具。自阿富汗戰爭開始以來,美軍進駐中亞。兩年前,該組織要求美國確定從中亞撤軍的日期。俄羅斯和中國都反對美國在自己中亞『後院』的軍事存在。除了害怕美國鞏固在中亞的這一存在以外,它們也擔心美國會以此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在中亞爭取更多民主。所以中俄當然要共同試圖把美國排擠出這個地區。
儘管中俄兩國同聲強調共同的目標,但雙方在中亞的利益並不盡相同。俄羅斯國內有人警告說,不能使上海合作組織過於強大,以免中國在中亞的話語權得到無限擴大。」
柏林日報除了看到中俄兩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共同在中亞施加影響外,更注意到普丁執政七年來中俄雙邊貿易的飛躍發展以及其中的問題:
「作為經濟興旺的大國,中國從大型建設項目直到中國製造的電線插座都在影響俄羅斯。另一方面,中國對俄羅斯油氣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中國很想看到中俄友好關係的言辭落實到行動上。它要求建造一條從東西伯利亞通往中國的石油管道。但這個項目的實現遙遙無期,胡錦濤在莫斯科也無法推動這一計劃向前。
目前,俄羅斯通過鐵路向中國出口石油,今後也仍將如此。莫斯科顯然認為,用俄羅斯的石油給中國經濟加溫,風險太大。雖然兩國政府現在就增加石油供應量達成了協議,但這是兩國元首會晤前就談妥的事。胡錦濤與普丁所說的『能源領域長期戰略合作』也只限於兩國鐵路更為密切的合作。
如此看來,中俄雙方並沒有取得很多成果。俄羅斯的保留態度很明顯。在西伯利亞的遠東省份,中國的存在和影響已很強大,以至當地居民不禁要問,他們是否還處於俄羅斯的管轄之下。中國的勞務移民在那裡主要做生意,但也日益主宰了當地的經濟。北京要求全面開放邊界,莫斯科則要嚴格限制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