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在非洲競爭對抗?
2012年10月5日就在幾周前的八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就曾引起中國和印度的極大不滿。當時希拉蕊訪問了非洲諸國,在塞內加爾的一次發言中,她強調指出,"美國堅持民主,堅持維護人權,即便為了保障獲取資源,對民主和人權不聞不問似乎更容易或更有利可圖也在所不惜。"
很久以來,就有人指責中國和印度為滿足其經濟迅速增長的需求,在非洲大陸無所顧忌地大肆採購,甚至也和像蘇丹、辛巴威这样的在國際上受到譴責的國家做生意。批評者表示,中國和印度在非洲的投資,並沒有給老百姓帶來多少好處,而被掠奪了原材料的許多非洲國家幾乎不可能與中國和印度平起平坐地談判。
"取之亦給之,有來有往"
華盛頓一家智囊團--中印學會的創建人、《善用中印並進戰略稱雄全球》(Getting India and China right)一書的作者之一王海燕在接受德國之聲訪談時表示,這些指責是"陳詞濫調"。"看看今天中國和印度在非洲開展的活動,你會發現,這和過去很不一樣。過去的殖民主義者只關心如何無償地掠奪非洲的資源。"她說,中國則截然不同,中國在購買石油和天然氣的同時,也對非洲的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如修建公路、橋樑、港口,還有醫院、電站等。她說,印度做的甚至更多:"印度把其創業精神、把其最好的業務想法帶到非洲,為的是創造就業崗位。"
非洲大陸資源豐富,歷來吸引了貪婪的目光。除石油、天然氣外,非洲的金、銀、銅、鐵、鈾以及鑽石的儲藏量都很可觀。
批評美國的戰略
2012年6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公佈了美國政府新的非洲戰略,該戰略主要集中在民主和經濟促進、發展和安全這些核心議題上。在德克薩斯州立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國際關係學教授貢德盧貝特-文卡塔拉姆(Vaidhyanatha Gundlupet-Venkataramu)看來,這是美國政府幾近掙扎的嘗試,試圖保住其在非洲的影響力。他指出,2011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總額達1660億美元,已取代美國成為與非洲的第一大貿易國。此外,美國一方面在政府層面上要求民主和維護人權,但另一方面卻同時委託其企業集團開展業務的策略,在非洲遭到批評。"美國的跨國集團公司如埃克森擁有自己的獲取非洲資源的方式方法,為此他們也和可疑的國家政權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這當然也影響到了非洲公共輿論的看法。"
印度和中國在非洲的形象則更正面,因為對印度和中國來說,從一開始就只涉及經濟問題,讓人感覺更"誠實"。貢德盧貝特-文卡塔拉姆說:"在非洲,印度比中國更受歡迎。但在投資方面,中國還是比印度超前不少。"目前印度和非洲的貿易總額大約為600億美元。印度貿易部長阿南德‧夏爾馬的目標是到2015年提高到900億美元。
夥伴關係還是競爭對抗關係?
在許多非洲國家--從衣索比亞到乌干达,從奈及利亞到南非--的公路或鐵路建設工地上,中國人的身影司空見慣。中國在非洲國家的活動組織得非常有序,其策略是與各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繫,向其發放巨額貸款。
在專家看來,印度的大型企業集團如塔塔集團和戈德瑞集團以及移動通信公司和能源公司則不像中國的企業集團那樣有序地在非洲開展業務,雖然印度政府不停地強調印度和非洲在歷史上的淵源:印度的民族英雄和國家獨立之父--聖雄甘地19世紀末就曾在南非生活過多年;和許多非洲國家,尤其是非洲東部的國家一樣,印度也曾深受英國殖民主義之苦;在許多非洲國家,印度人今天依然是當地最大的外來少數民族。此外,在聯合國駐非洲的維和部隊中,印度屬於出兵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度希望在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中,能夠得到非洲國家的支持,因此,在過去八年中,印度總理辛格就訪問了四次非洲。
"印度和中國在非洲不是競爭對抗關係,"新德里伊斯蘭大學政治學教授杜塔(Sujit Dutta)對德國之聲說:"兩國活躍在不同領域,各有各的強項,因此具有互補性。就是因為印度和中國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國,兩國經濟也在崛起,所以才會一再冒出競爭對抗的說法。"
但將來,中國和印度也得做好迎戰準備: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現在也開始競相爭取在非洲的影響力了。
作者:Priya Esselborn 編譯:施彥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