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乏燃料處理技術被「突破」
2011年1月19日隨著對能源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中國已經將大力發展核能寫入「十二五計劃」。目前,中國在建核電機組25台,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
近日,《南方周末》發表的一篇題為《戈壁小城「鯨吞」國際核廢料》的文章報導說,甘肅省嘉峪關地區正在籌建乏燃料後處理廠。文章提到去年11月,法國阿海琺集團同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簽署的在乏燃料後處理與再循環領域合作的產業協議。據這份合作協議,中國西北某地將「建設一座年處理規模達到800噸的乏燃料後處理基地」。
乏燃料簡單地說就是核電站發電使用後的燃料。乏燃料中包含眾多放射性元素,可以對人體形成極大危害。根據中國核電遠景「2020規劃」,屆時每年中國各家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料總量將達到1000噸,到2040年更可高達32000噸。
隨著中國對核能發電量需求的不斷增長,不難想像,中國同樣渴望在回收、純化乏燃料中的鈾和鈈並加以復用的乏燃料後處理技術方面也取得大的突破。國際原子能機構核燃料問題專家貝維拉誇(Arturo Bevilacqua)介紹說,中國境內已建成一座小型乏燃料後處理裝置,但由於規模非常小,並沒有形成商業用途。
核技術被「突破」
今年年初,中國媒體爆出驚人消息稱,中國科學家在核電技術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鈈材料回收利用率至少提高60倍,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這則消息直接導致股市核電板塊暴漲。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核燃料問題專家貝維拉誇評價說,中國媒體報導的「重大技術突破」只是相對中國而言的核電技術領域的「突破」。「據我們所知,中國宣佈在乏燃料再處理方面取得的突破在法國等其它核能技術發達的國家早就擁有了,所以這不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技術突破。」
本周,中國國內媒體《瞭望東方周刊》也發表文章辟謠,標題是「中國核技術被『躍進』」。文章引述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顧忠茂的話說,「中國的後處理技術總體上還處於落後階段。不要說跟技術先進的法國、英國和日本比,中國比鄰國印度還要落後20年」。
中國考慮建立高放物永久性處置庫
目前國際上對核廢料的處理除了採取回收再利用的「再處理」就是對放射性核廢料進行「地下深埋」的「直接處置」兩種方法。目前在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建有中低放核廢料永久性處置庫,但是還沒有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永久性處置庫。國際原子能機構放射性核廢料問題專家羅瓦特(John Rowat)說,中國境內也建有低放核廢料永久性處置庫並已經開始投入使用。「據我所知,中國現在正在研究建立高放射性核廢料的永久性處置庫。」
2005年,中國國防科工委召開處置高放射物質研討會,最終確定,中國只建一座永久性高放物處置庫,「設計壽命10000年,容量要能儲存100至200年中國產生的核廢料」。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管理司一名負責人曾對中國一家媒體表示,按照中國中遠期規劃,「到2020年中國才能將永久性高放物處置庫的庫址確定下來」。
放射性核廢料問題專家羅瓦特評價說,中國作為批准加入國際《廢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合公約》的國家在核廢料的安全管理上態度是非常積極的。「中國不是一個與世界隔離的國家,正相反,在核安全問題方面是相當有責任心的。去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組織的由22名來自不同國家的核問題專家組成的監管委員會對中國的核能安全進行了監察評估,評估的整體結果是正面積極的。」
作者:洪沙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