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獎學金生吳曉樵在哥廷根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3日

應DAAD(德國學術交流協會)之請,德國之聲採訪了一批DAAD獎學金生。在此先譯載其中對一位中國獎學金生的採訪錄。其餘文章我們將有所選擇地陸續刊出。

https://p.dw.com/p/5GOQ
古城哥廷根市中心

有24000名年輕人在哥廷根大學讀書,其中約400人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中間大多數人學經濟學,其他人主要讀醫學和自然科學。少數人在哥廷根讀語言和文學專業,或者攻日耳曼學的博士學位。這少數人中的一位是吳曉樵。

從德國系到阿爾布萊希特-塔爾小道學生宿舍的路有路牌引導。騎自行車只需要5分鐘時間。然後,來訪者看見的是巨大的大學圖書館,左邊是動物養殖與家畜基因學學院,右邊,褐色的學生宿舍大樓聳入雲天。

830名男女學生住在這棟樓裡,這是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年輕男女:非洲人,印尼人,英國人,法國人,還有來自南美和中國的。曉樵和他的小家庭住在樓內一個三室公寓裡。女兒剛滿9個月,一個眼睛亮亮,大大的活潑的孩子。

女兒的名字敘述著一個故事,這是她的爸爸和媽媽的故事。媽媽鄧曉蓉說:「我的女兒叫Xiaciang,翻譯成德語就是『喜歡德國』。 」(譯者註:不知譯成哪兩個中文字意思是「喜歡德國」。算是個謎語吧,請猜。)

Xiaciang體現了她的父母對哥廷根的愛。他們在這個大學城裡感覺很好,儘管他們打算一年後就徹底返回中國。

Gewinner Click & Win
這位在哥廷根學習的中國學生是去年本網邵佳一簽名球衣的幸運獲得者圖片來源: Xiao QU

鄧曉蓉滿懷愛意地抱著女兒,對她笑著說:「你會說『爸爸』……說『爸爸』……笑。」

嬰兒Xiaciang不讓我們如願。她專注地看著我們,就是不說「爸爸」。吳曉樵坐在這個40平米大的住房裡的沙發上。桌上鋪著一塊方格檯布,一個架子上整齊地放著一些吳先生閱讀的書。屋子裡非常整潔,從一個角落裡放著的童車上才看得出這裡還生活著一個嬰兒。窗檯上放著一些植物,牆上沒有掛畫。

吳曉樵給了我一個座位,他的眼睛從眼鏡後面對著我笑:「我的名是曉樵,意思是:『一大早就到山裡去砍柴。』我爸爸選了這個名字。在我的家鄉有一座大山,我爸爸希望我能勤奮,轉意地用一大早就進山來表示。」

吳曉樵是在中國中部的安徽Susong長大的。那是一個遠離大城市的村莊。他在哥廷根已經生活了3年了。他學習的是文學學,正在撰寫關於台奧多爾.馮塔納和阿爾圖爾.施尼茨勒爾的博士論文。吳先生並不是第一次在德國大學學習。在他在北京學習日耳曼學之前,他已經在奧斯納布呂克學習了兩個學期,研究德國文學。

吳曉樵:「我見識了德國一些重要的城市,人土。我到漢堡去過兩三次,柏林和魏瑪四次。當我在奧斯納布呂克讀書時,我到維也納去過一次,那時我想,我也得到哥廷根去一次,哥廷根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學城。」

去年在哥廷根格奧爾格-奧古斯特大學註册的學生中有404人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另外還有25名攻讀博士的獎學金生。

吳曉樵說:「20世紀上半葉哥廷根大學就有中國人了。比如一名著名的教授,他在哥廷根生活了10年,獲得了梵語學的博士學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也就是我學習日耳曼學的地方。」

吳曉樵是在德國學術交流協會支持下來到哥廷根的。這個協會也給博士生以資金援助。光靠吳先生自己是無法應付生活所需的,雖然這個學生宿舍這套公寓的房租相比較而言很便宜:240歐元/月。

吳曉樵的一天是非常規則的。每天早晨9點半,他騎著自行車前往大學圖書館。這個圖書館非常讓這位書迷震驚:一米又一米,德國經典作家舉手可及-歌德,萊辛,克萊斯特,當然還有馮塔納。這裡罕見的豐富收藏對他的博士論文和他寄往北京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大有裨益。

Die Gutenberg Bibel
哥廷根大學圖書館收藏的這部古騰貝格(金屬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版聖經是聯合國世界文獻遺產之一圖片來源: AP

吳曉樵:「勤奮學習使我感到快樂-我很喜歡哥廷根大學圖書館。這裡有很多我在北京讀不到的書。」

從秋天開始,吳曉樵將為返回中國做準備了。他最希望地是回到北京大學去,或是教德國文學,或是翻譯。因為馮塔納只有4部長篇小說譯成了中文。到那時,她的女兒Xiaciang將第一次見到安徽的祖父祖母。等小女孩大一些了,她的爸爸將向她敘述他在奧斯納布呂克和哥廷根的日子,他到漢堡和柏林去的旅程,他在德國結交的朋友。這個眼睛亮亮的小女孩將會記得吳曉樵對德國的喜愛。

(烏特.安德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