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與中東:並非進口石油那麼簡單

Gabriel Domínguez、安靜2015年2月8日

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上升,其在中東的角色也日益重要。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但是北京能為中東帶來穩定嗎?

https://p.dw.com/p/1EXOd
China Israel Netanjahu in Peking 08.05.2013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從伊朗、巴勒斯坦、敘利亞到伊拉克衝突,北京正在密切關注中東的局勢發展。這和中國在中東的利益不無關係。在過去的二十年時間裡,中國努力加強和中東地區關係的原因和其他大國一樣,這便是石油。中國一半以上的進口石油(大約290萬桶每天)都來自中東。

隨著油氣進口的增加,中國與中東的貿易額從十年前的200億美元左右上升到去年的約2300億美元,到2020年,雙方貿易額有望突破5千億美元。

中國正在尋求能源進口的多樣化。目前中國70%的進口能源來自六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成員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曼蘇丹國、巴林王國、卡達国、科威特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中國最大的進口石油國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伊朗位居第二。中國三分之一的進口石油來自GCC成員國。中國還提升了其在該地區不同領域事務中的參與程度。就在前一陣子,北京才剛宣佈要加快與GCC成員國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進程,試圖減少燃料進口的開支。燃料進口是中國的能源安全的關鍵。

科技和投資

能源利益是中國在中東的主要經濟利益,與此同時,特別是在當前國內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也在那裡為其尋求新的出口市場。國際投資公司Clarity Capital的切斯特(Sam Chester)對德國之聲解釋說,中國正在尋求創新科技進口、出口市場和國際運輸路線中的戰略位置。這一切都促使中國公司在中東擴張,去年,中國企業在全球投資中的22%都是直接針對中東地區的。切斯特指出,例如,以色列成為中國在科技領域投資的吸鐵石。因此,中以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今年將啟動。

Symbolbild - Erdöl
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J. Raedle

美國智庫IHS環球透視亞太首席經濟學家畢斯瓦斯(Rajiv Biswas)告訴德國之聲,過去十年裡,中國公司在中東基礎設施項目上投資約300億美元,從通訊設施到零售商店--涉及領域廣泛,這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據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稱,中國已成為向中東售武的邊際賣家和全球最重要的小型武器出口大國之一,中東國家是中國小型武器的主要進口國。

形象良好

在這種發展的背景下,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斯謀爾(Andrew Small)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析說,幾乎所有中東國家都在尋求從同中國的貿易合作以及中方的投資中獲利,同時也在試圖提升北京地緣政治的重要性--不論是通過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對中國的支持,還是通過直接的安全政治關係,例如,對在這些國家的中國工人提供安全保障等等。

斯謀爾說:"甚至一些親美的國家也對華盛頓的中東政策失去了幻想,開始轉向中國。"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在中東地區形象良好,比美國受歡迎。

"不想得罪任何人"

畢斯瓦斯介紹,中東國家主要將中國視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因此也是一個日益重要的能源進口市場。迄今為止,北京一直可以和中東的主要國家保持密切關係,如沙烏地、埃及和以色列。

Xi Jinping zu Gast bei König Abdullah Archiv 2008 in Jeddah Saudi Arabien
中國最大的進口石油國是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pa/Saudi Press Agency

畢斯瓦斯還指出,中國繼續將不受美國待見的伊朗視為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並指出尋求加強與伊朗的軍事合作。

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中國安全政策問題專家戈德哈特(Nadine Godehardt)持類似觀點。她認為,中國在和所有中東國家的交往中走務實路線,沒有明確的政治偏好,"中國人在和所有人交談,甚至和各國的不同派別,因為他們不想得罪任何人。"

重經輕政

就在中國在中東成為部分人眼中"經濟的主宰"時,其政治影響力依舊微弱。切斯特將中國"重經輕政"的外交政策形容成"北京的全球通電話卡"。但是,他也指出,這種左右逢源的做法在這一政治常常高於一切的地區卻很難推行。

那麼中國迄今為止是如何回絕中東夥伴讓其更多參於地區政治和安全事務的請求的呢?切斯特認為有兩大原因:第一,美國在中東政治和安全事務中依舊扮演重要角色,短期之內並不需要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第二,北京和所有中東國家的關係都是不對稱的,他說:"中國總是那個強大很多的一方,因此,北京在和阿拉伯國家、伊朗、土耳其以及以色列的關係中總是那個說了算的。"

Protest gegen die Einstellung des Gerichtsverfahrens gegen Mubarak 29.11.2014
「重經輕政的做法很難推行」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M. El Shahed

轉折點:阿拉伯之春

雖然中國在中東的政治利益主要受到其資源需求的影響,阿拉伯之春卻使得中國開始重新審視其中東政策。2011年以前,北京在瞭解和發展和中東國家國內反對派的關係方面作出的努力甚微,對中以關係的態度更是極其低調。但是這一切在中國工人在利比亞衝突中被困後發生了改變。從那時起,北京開始尋求擴大和不同團體的關係,這裡最好的例子是伊拉克,中國公司和外交官以及多方派別進行了交流-中國官員和公司也開始公開表示要和以色列尋求更緊密的關係。

中國在中東軍事方面扮演的直接角色依舊較弱,但是卻有不斷加強的趨勢。斯謀爾指出,利比亞的營救行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派遣軍艦參與平民撤離的行動。"伊斯蘭國"的崛起使該地區對中國反恐更加重要。北京稱,數百名中國人到敘利亞和伊拉克參與恐怖活動,其中大部是維吾爾人,也有少部分回族穆斯林。

似是非是的調停人

但是,北京也會通過提升其重要的"軟實力"來幫助解決中東地區的衝突嗎?不少人認為,北京將在中東和平進程中扮演重要的外交角色,因為巴勒斯坦將中國視作公正的一方。但是這些期待目前尚未得以實現,部分分析人士指出,這樣來看,北京還是在其舒適地帶之外。"

chinesischer Kriegschiff auf See
中國在中東軍事方面扮演的直接角色依舊較弱,但是卻有不斷加強的趨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斯謀爾還說:"中國依舊認為自己在中東扮演二線角色,並不是那裡影響發展的主要外界力量。"北京試圖小心翼翼地平衡中東的地緣政治,同意卻批評美國和歐盟的伊朗政策;支持俄羅斯對敘利亞態度的同時卻將自己描述成更加中立和公正的一方。

但是以往這種左右逢源的行為事實上舉步艱難。例如,安理會就將敘利亞問題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中國行使了否決權後,中國國旗在一些阿拉伯國家的首都遭遇焚燒。另外,中以的密切關係也遭到部分阿拉伯國家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