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改革
2012年2月29日《南德意志報》2月28日寫道:「中國的貧富懸殊之大幾乎超過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當1.7億人每天生活在不足2美元之中,大約100萬人是百萬美元富翁。
「在過去的兩個五年計劃中,黨雖然已經制定了改革計劃,同志們決心將『中國製造』變成『中國設計』。但是,北京還沒有系統地開始改革,對黨的領導人來說,穩定和增長太重要了。一旦增長的馬達運轉失靈,導致大量失業,黨就會面臨合法性遭質疑的問題。」
文章指出,「中共的權力從根本上而言基於兩個合法性支柱:一個是穩定。經過動蕩和內戰,毛澤東的幹部們成功地統一了這個國家。第二個支柱是經濟增長。東歐集團瓦解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這個形式上的社會主義經濟每年增長超過10%。從此黨對人民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你們不要關心政治,作為回報,我們確保你們經濟好轉。』到現在為止還行得通。自1978年開始經濟開放以來,5億中國人消除了貧困。
「但是,會這樣繼續下去嗎?一旦中國作為生產基地過於昂貴,將會怎樣?政府將如何應付3億多農民工大軍的大量失業?中國新領導人的任務是制定方案,將世界銀行的推薦付諸實施,現在還為時不晚。」
公務車國產化體現正常化
針對中國政府打算讓公務用車全部採用國產車,《商報》2月28日評論說,「要是中國官員今後不許開奧迪,並不表明新的民族主義,而只是形勢的正常化。德國也規定當局盡可能使用國產車,或者至少採用本地區產品。所以巴伐利亞州的警察也樂於主要駕駛奧迪或寶馬,要是德國女總理偶爾不乘德國車先行,估計人們會有很大不滿。
「這項新規定如果以討論稿形式頒發,對中國官員來說,就意味著今後必須舍棄稍許舒適了。中國的豪華車雖然看上去給人印象不錯,但在行駛時忽而內護版嘎吱作響,忽而暖氣供暖不足。
「中國人民日益嫉妒地看著部委和國企的奢華。最高層現在規定幹部們儉樸,公車只不過是整體形象的一部分。……失去官員的業務,(對德國汽車廠來說)充其量意味著(銷售額)減緩,而不是下降。這裡也表明正常化,因為主要大買主早就不是國家,而是快速增長的中產階層,其財富與日俱增,汽車就是成功的一個重要像征。從中受益的特別是德國的豪華品牌,這方面是未來的業務所在。只要中國的經濟以接近迄今為止的速度繼續發展,就會繼續光彩奪目。對於未來增長,促進本國品牌同樣起作用。中國已經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擴建良好。為了繼續發展,中國必須更有創新性和創造性。為此也需要這個國家的汽車行業能夠自立,提供自己的頂級品牌。在這方面,國家可以通過數十億巨額的採購預算提供幫助,而不至於在很大程度上扭曲市場。」
編譯: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