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關係的新世紀
2013年7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六十年前,心理醫師薛崇城(音) 為從朝鮮戰爭歸來的中國士兵進行治療。當年的浴血奮斗使北京和平壤締結深厚關係。時至今日,薛崇城依舊認為當年中國士兵的犧牲是必要的。
但在分析家和中國民眾眼裡,中朝關係隨著時間和世代更迭逐漸變質。中國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上名列前茅,而鄰國北韓的核武計劃則使中國越來越頭疼。
朝鮮戰爭時,中國派遣數十萬士兵前往南北韓半島,改變了1950年至1953年的衝突局勢。由美國麥克阿瑟將軍帶領的聯合國軍原本幾乎將挑起戰爭的北韓軍隊逼至中國邊境,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出現使得聯合國軍向南撤退。
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板門店簽署協議後停戰。史學家至今仍對中國士兵的死亡人數爭論不休。西方經常引用的數字是40萬人,而中方近年來似乎已認定死亡人數為18萬人。無論戰爭的真正傷亡數字為何,數十年来朝鮮戰爭在中國現代史和認同感上都佔有特殊的地位。
"唇齒相依"的中朝關係
朝鮮戰爭開始時,距離毛澤東和共產黨贏得內戰並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到12個月。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爭中陣亡,這成為中朝關係的象徵,兩國的關係曾經一度頻繁地被形容為"唇齒相依"。
退休的心理醫師薛崇城今年8月將滿94歲。他仍清楚記得在長春的一間醫院中所醫治的無數士兵的精神狀況,這些士兵被從前線送回長春接受治療。
"這些年輕人們都是志願軍,充滿愛國情操。"白發蒼蒼的薛崇城對法新社如是說。
"但不斷地經歷戰火使其深受考驗,最終出現精神問題。他們的精神一直處於戰爭狀態。在醫院的病房中他們會高呼口號:沖啊,殺啊,打倒美國帝國主義,保家衛國!"
"他們迫切地希望回到前線加入戰鬥。"
薛崇城即興表演了一段中國軍隊前往北韓作戰時所唱的軍歌,並強調這場戰爭對中國的重要性。他表示,如果平壤潰敗將使中國共產黨政府成為美國的目標。
"我認為派遣軍人去北韓是保衛祖國的正確決定,"他補充道。"那是一場正義的戰爭。"
北韓逐漸失去中國支持
中國官方称朝鮮戰爭為"抗美援朝"。仍有不少人認為,在面對充滿威脅性並擁有核武的美國時,中國保衛共產黨盟國並且保護國家利益是正確做法。
但目前中國卻是對平壤及其核計劃逐漸失去耐心。中國的新領導人習近平四月在博鰲論壇發言時,間接指責了北韓的行徑。
習近平稱,亞洲的穩定面臨新挑戰,不應容忍他人為"一己之私製造混亂",這番發言普遍被認為是不點名地批評北韓。在此之前,北韓不斷作出挑釁行為,包括運載火箭試射、核試驗並威脅對美韓進行核打擊。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中朝關係專家卡斯卡特(Adam Cathcart)表示,中國對北韓的支持"肯定正受到腐蝕"。
中國正重新檢視歷史
一名上周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的民眾潘育德(音)表示,中國為了捍衛其鄰國付出了高昂但值得的代價。
然而,在被問及今日的北韓時,他的態度轉為強硬。他認為如今的中朝關係僅是"還行",並指責北韓的固執。
潘育德說:"北韓無法適應全球的歷史發展趨勢。直到現在,北韓人民仍在挨餓,領導人充滿軍國主義與攻擊性。"
"說句實話,如果俄羅斯和中國沒有支持北韓,這個國家可能早已消失。"
中朝關係專家卡斯卡特表示,中朝態度改變的原因包括戰爭時代已經過去,北韓不願公開承認中國的犧牲,而中國官方則給予史學家和評論家們更自由的空間檢視過去的論調。
卡斯卡特稱,中國正在重新檢視歷史,而北韓則堅持自己的說辭。北韓宣稱金日成是唯一的英雄,戰爭的勝利是拜其英明領導之賜,"而中國人認為這荒唐可笑。"
來源:法新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