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關係史的轉折點-巴勒斯坦人第二次起義
2010年9月28日1993年,以色列和巴解組織在奧斯陸就和平解決衝突達成一致。根據所達成的協議,即便巴勒斯坦未能建國,也將在2000年秋季享有更廣泛的自治權。但是情況卻恰恰相反:這年9月底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地帶爆發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起義,併發生該地區有史以來最持久的暴力活動。在此之後的五年中,共有600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大約1000名以色列人喪生。雙方之間不斷加劇的衝突直至今天還留下陰影。
訪問聖殿山引發"阿克薩起義"
當時的以色列反對黨領袖,後來成為總理的沙龍訪問耶路撒冷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殿"阿克薩清真寺"是引發"阿克薩起義"的原因。自從以色列在1967年佔領該地區之後就糾紛不斷, 因為這裡也是猶太教徒的一個最重要的聖地,這裡曾建有一座猶太教堂。以色列民族主義者曾多次提出對聖殿山的主權要求,因此穆斯林人擔心,沙龍的來訪可能是在為收復聖殿山做準備。
以色列稱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蓄謀已久
沙龍到訪聖殿山數小時後,便爆發了巴勒斯坦人的抗議示威活動,並在巴勒斯坦領土上迅速蔓延。數星期後,當時的通訊部長法魯基(Imad Faluji)才發表聲明,稱並非沙龍引發第二次起義:"認為沙龍對阿克薩清真寺的訪問是這次起義的起因,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只不過此次訪問打破了巴勒斯坦人的耐心。自從總統參加了最後一輪大衞營談判返回之後,巴勒斯坦人就已經在準備第二次起義了。 "
大衞營談判於2000年6月份舉行。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顯然希望說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決衝突。克林頓表示: "巴拉克總理和阿拉法特主席具有遠見卓識以及經驗,能力和勇氣採取必要的措施,達成一致,然後帶回給本國的人民。"
但是巴拉克和阿拉法特空手返回,巴勒斯坦領導人並沒有掩飾他的不滿:"我們的人民將繼續向耶路撒冷-我們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首都進軍。不論他們接受還是不接受,都讓他們見鬼去吧.."
沙龍立場更強硬
面對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起義,巴拉克再次表現出無能為力。在2001年2月提前舉行的選舉中,他被"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擊敗。沙龍更堅定地開始了同阿拉法特的鬥爭。他下令包圍和轟炸了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官邸,並拒絕與巴勒斯坦恢復談判。
外界雖然對沙龍的做法提出批評,但是並沒有採取反對的措施。阿拉法特逐漸失去影響力,直至2004年11月11日逝世。數月之後,其接班人阿巴斯同沙龍舉行首次會晤,巴勒斯坦人的第2次起義從此被視為結束。但是其影響延續至今,巴以雙方始終互不信任,1993年雙方達成的奧斯陸協議至今難以實現。
作者: Peter Phillipp, 譯者:李京慧
責編: 王雪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