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伯爾尼舉辦中國現代藝術展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5年6月13日

瑞士伯爾尼藝術館上周日隆重推出截至目前規模最大的中國現代藝術展。這個取名為「麻將」的展覽將舉辦3個月,於10月16日閉幕 。

https://p.dw.com/p/6lnC
Andy Warhol 的晚期作品毛澤東圖片來源: Musuem Kunst Palast

中國現代藝術展的策劃人是艾未未和瑞士藝術館前館長、中國藝術著名鑑賞者費比謝爾(Bernhard Fibicher)。他們聯合舉辦的展覽包括大約350幅作品,現年48歲的艾未未本人也以藝術家的身份參加這次引人注目的展覽,他的作品主要以攝影和錄像形式反映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

艾未未說,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能在中國得到反映。這一震撼人心的過程怎樣在藝術天地展現?藝術作品是否可以突破禁區呢? 伯爾尼中國現代藝術展試圖對以上問題給予答覆。

海外舉辦的展覽迎來的大多是海外觀眾,即便是沒有到過中國的觀眾,通過觀展,也會得到對中國某些角落的視覺印象,只是某些畫面和場景對西方參觀者來說,還是顯得過於陌生,產生不理解。不過,這次藝術展廣泛的內容,沒有受到任何禁忌話題的限制。死亡、暴力、性色,只要牽涉到人生最基本的生存要素,都可能成為攝影、錄像和繪畫藝術品的的主題,甚至有人說,這些主題恰恰像是藝術家們在為求得自己的生存而抗爭。

其實,中國藝術界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嘗試打破傳統禁區,不過,當時的所謂現代藝術活躍的領域不是大學藝術系,國家美術館,而是在地下。今天,稍加留心,便會找到80年代地下創作的大量藝術品,它們表現的語言,尖刻而充滿惡意,誇張而飽含諷刺,它們對昔日偶像進行無情的批判,或是詆毀,或是庸俗化,但決不完全脫離傳統的旨在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現實主義,而所有這一切,都在伯爾尼中國現代藝術展內得到再現。

中國現代藝術是1999年集體登上世界藝術聖殿的,那是一次得到認可的解放,是一次質的變化。1999年,瑞士已故藝術展專家舍曼(Harald Szeemann)從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西格(Sigg)那裡借來作品送到威尼斯雙年展,一炮打紅,從此,中國現代藝術走進國際藝術世界,在藝術市場上,身價倍增。在中國國內,威尼斯展覽之後,各種現代流派的嘗試也在各個藝術層面公開展開,藝術突然間成了中國的一面旗幟,一項驕傲,一個完美的出口產品。那末,藝術檢查還起作用麼?當然,不過範圍有限,只是在個別健在政治家認為受到人身攻擊的個別情況下。

伯爾尼中國現代藝術展的350幅作品是從收藏家西格1500幅藝術品中精選出來,共分12部分。為本次展覽定名為「麻將」的用意在於說明,任何藝術收藏都在爭取走向一種理想境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不同的中心主題。

收藏家西格本人曾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國工作,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留心中國的現代藝術。1995年,西格受瑞士政府委託,擔任該國駐中國、北韓和蒙古大使。他說,當大使期間,他將全部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瞭解和調查中國的藝術現狀。他注意到,中國的現代藝術不斷發展,不斷解放,掌握了一種超越中國國界的藝術形式語言。與此同時,西方藝術雜誌也開拓了新的視野,西方藝術大師如勞申貝格 (Rauschenberg)對中國青年藝術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1998年,西格的外交使命結束,重新返回瑞士。為了保持同中國藝術界的聯絡,西格自己出資,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現代藝術大獎賽,並將業界著名鑑賞家舍曼請來擔當評委。舍曼則獨具慧眼,看出這些作品蘊含的潛力和爆炸性,之後,徑直將他們中的精品推上了99年威尼斯雙年獎。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