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佔中波瀾再起 港媒議論紛紛

文山2014年10月11日

周四港府取消與佔中代表的對話之後,街頭示威抗議的民眾再次增多。香港各大報紙周末繼續就此發表評論。德國之聲中文網特此摘錄合楫。

https://p.dw.com/p/1DTcp
Hongkong Proteste Straßenblockade 10.10.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Carlos Barria

《文匯報》以#link: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0/11/WW1410110001.htm:"不容'佔中'妄為、市民要求清場"#為題發表社評,認為為了維護香港社會良好法治,"沉默的大多數"應該展示渴求穩定的強烈意願,以強大的民意迫使"佔中"知難而退。文章寫道:

"如今,學聯發起的'一人一帳篷'行動,企圖打'持久戰',把'佔中'無了期地延續下去,挾持全體市民作為人質,令香港陷入沒完沒了的動亂泥潭。尊重法治是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肆意衝擊法治。許多市民已經要求警方清場,阻止違法堵塞交通的行為。警方應該重視市民的聲音,盡快恢復社會的正常秩序。"

《大公報》的評論則以#link: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4/1011/2774517.html:"'佔中'零容忍、清場須果斷"#為題,措辭激烈:

"'佔中'者阻街多天,情況膠著。學生既不完全撤退(雖然人數大減),政府似也沒準備清場。"

"'佔領'者為何要'佔領'?就是要癱瘓香港經濟,就是要破壞民主憲政。一邊阻街一邊與政府對話,已顯示沒有誠意。政府當然要守住憲政。在這種情況下,有什麼好談的?還不是囉囉唆唆舊話重提!對話有必要,因為首次普選尚未諮詢完畢,而2017年往後的普選尚有更多改進空間,但不是威脅性的'談判'。"

"應該看到,如今佔街者的'言論自由'已經足夠得過分。社會損失太大,政府總不能兩邊都討好,而只能選擇一個最有效益的處理方法:既合憲又合乎大多數人利益的:清場!"

《星島日報》的社論則從法律角度辨析了是否應當對佔中行動進行清場。文章以#link:http://std.stheadline.com/yesterday/jou/j_index.html:"違法佔領招民憤、警方清場難再拖"#為題寫道:

"警方清場,有足夠的法律依據。示威者定義今次佔領馬路的行動是公民抗命,公民抗命的本質,就是以違法行為去追求理想和公義;換言之,他們從開始已承認所作所為觸犯法律,此外,他們也表明願意接受警方拘捕,承擔法律後果。何況目前的佔領行動已非單純是非法集會這麼簡單,而是在通衢大道挪用鐵馬等政府物資來搭建障礙物,侵犯市民合法使用道路的權利。"

Proteste in Hongkong 05.10.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B. Yip

《蘋果日報》以#link: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011/18896504:"原來這麼愛屬於自己的地方"#為題,刊發社論:

"撤不撤?'學生騎劫佔中'?'佔中騎劫學生'?誰向佔中抽水?學聯、學民、三子、陳日君、不受指揮而自動佔領各街頭的市民,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又有令人擔憂的爭拗。但這是民主的特質。十八世紀美國作家Fisher Ames形容專制政體猶如一艘航行順利的商船,但有時會有一位胡搞的船長把船駛向礁石中而令船沉海底;民主政治猶如一排竹筏,順水漂流,從不下沉,但竹筏上的人,腳總是要濕的。所以不必怕爭拗,最重要大家意向一致:撤回人大決定和梁振英下台。"

"佔領運動遍地開花,世界各大媒體每天頭版報導,各國民眾聚集表達對香港人爭取民主的支持。現在我們不須跟外國任何人說,他們都知道香港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並不是大陸的中國人。儘管路途艱險而漫長,但會繼續這樣走下去。"

《南華早報》則以#link: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614076/officials-and-protesters-should-put-aside-their-differences:"當局和抗議者都應擱置爭議、開啟對話"#為題,呼籲雙方各退一步:

"口水仗並不能緩解目前的緊張局勢。在現在的政治危機時刻,我們需要的是積極行動,而非手指對方互罵。不幸的是,港府以及學生在還沒開始對話前,就已經產生了矛盾。雙方的分歧不僅僅在於對話場合、更在於對話的內容。"

"現在,學生們繼續寄希望於民眾的支持,以繼續他們的抗爭事業。但在政府看來,這種行為就是在破壞建設性對話的氛圍。而且,學生還要求人大常委會收回此前公佈的政改方案,這對於政府而言更是不可能。不過,儘管民眾由於生活受妨礙而對佔中學生的支持度在下降,但是政府依然不能就此錯估民意在他們這一邊,從而可以無所作為。雙方都應該擱置他們的立場和條件,及早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明報》的社評則以#link:http://news2.mingpao.com/pns/%E5%BB%BA%E5%88%B6%E6%B3%9B%E6%B0%91%E8%A6%96%E7%82%BA%E9%AC%A5%E7%88%AD%E5%B7%A5%E5%85%B7%20%20%E7%AB%8B%E6%9C%83%E4%B8%8D%E6%87%89%E8%AA%BF%E6%9F%A5%E4%BD%94%E9%A0%98%E9%81%8B%E5%8B%95/web_tc/article/20141011/s00003/1412962987806:"建制、泛民視為鬥爭工具,立會不應調查佔領行動"#為題,指出應當由法官獨立調查佔中事件:

"這邊廂,官民爭奪街頭民意,那邊廂,立法會建制與泛民陣營就佔領議題惡斗。泛民議員在議會內採取怎樣的不合作做法,阻撓政府施政,尚待觀察,而泛民與建制陣營都要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從不同角度調查此事,已經揭開惡斗序幕。"

"佔領運動整件事一定要調查,目的不在追究責任,而是全方位檢視,理出事件的淵源、背景,以及社會各種因素等的關係,使中央、特區政府、港人知道為何在經濟基調良好的情況下,香港會發生這樣規模龐大的群眾抗爭行為。只有梳理出事件的因由脈絡,才知道香港發生了什麼事,出了什麼問題,然後對症下藥,從根本上治理,則困境才有望沖破,使香港的治理回歸正軌。這是關心香港、愛護香港的人應有的認知。"

"以立法會建制與泛民陣營的動機和目的,不可能達致為香港把脈、理出病因的效果,對佔領運動的調查,政府應該委任具公信力人士(例如已退休大法官)領導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超逾黨派利益,全方位調查,總結因由,供各方參考研議。"

[摘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