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六四鎮壓鐵證如山,三「不」心態終釀悲劇

2009年5月17日

隨著"六四"二十周年紀念日的臨近,中國國內局勢日益緊張。在香港媒體上,有關"六四"的各種評論也開始增多起來。正好近日根據趙紫陽錄音整理的趙紫陽回憶"六四"的書籍也開始在香港出售,"六四"話題更是成為近日香港媒體的熱點之一。

https://p.dw.com/p/Hs4N
歷史不能忘記圖片來源: AP

《蘋果日報》發表署名"廬峰"的文章,題為《六四鎮壓鐵證如山,人民不會忘記》。文章寫道:"因反對鎮壓八九民運而被迫下台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錄音中說得很清楚明白:「當時說學潮是一場有領導、有計劃、有預謀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政治鬥爭。現在可以問一下,究竟是什麼人在領導?如何計劃,如何預謀的?有那些材料能夠說明這一點?」……六四鎮壓也令中國的發展走上了歪路。趙紫陽先生說的很坦白,不實行議會民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中國就不可能變成健康、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也不可能實現現代的法治社會,並會衍生大量腐敗現象。過去二十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貪腐問題,出現從陳希同到陳良宇的大量貪官,都是六四鎮壓扼殺政治民主化的後遺症。要是當年北京當權者能以對話、開導處理學生、市民的民主訴求,讓趙紫陽及改革派逐步推動政治改革,中國近二十年的發展只有更健康、更耀目!"

《明報》則發表文章,總結當時的執政當局之所以不願與學生對話的原因。報導寫道:"20年前的5月,北京的形勢已經如箭在弦,例如先後出現了幾次10萬人以上的大遊行,參加者不單是學生,還有北京的市民,甚至黨政機構的人士。5月13日,學生更因為得不到來自官方的滿意答覆,開始絕食。本來,在這過程中,官方曾與學生代表對話,應可緩和緊張的形勢,至少可以稍為拉近距離。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對話的效果不佳,反而形成更大的裂痕。20年後的今天再作反思,確有不少值得記取的教訓。總結這一段期間,大致可以用3句話來歸納官方的做法,就是不慣聆聽、不屑對話、不善溝通。正因為這3個「不」,令形勢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明報》的文章寫道:"中國無論在昔日封建王朝,還是在今日21世紀,領導層也不慣聆聽老百姓的不同聲音。早在胡耀邦舉殯的時候,曾有學生舉著請願信,跪在人民大會堂的石階前,提出重新評價胡耀邦等7項要求,但一直無人理會。當時官方的做法已被評為「麻木」和「不近人情」、「不懂民情」。……其實,聆聽不一定馬上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增加相互瞭解,創造緩和氣氛。在此期間,北京的新聞工作者也要求有更大的新聞自由空間,當時主管宣傳的政治局常委胡啟立親往聆聽,並與記者對話,當時我也在場。胡啟立雖然不能馬上解決問題,但在場人士感到他願意聽聽大家吐心聲,效果已經相當不錯了。可惜,胡在「六四」之後也因為被指支持趙紫陽而遭撤換。"

文章接著寫道:"造成這種「不慣聆聽」的原因,主要是那種「不屑對話」的心態。中國由古至今,執政者多有王權思想,認為自己在上,萬民在下。蟻民要求與領導對話,就是挑戰權威,提出相反的意見,就是大逆不道。……在「不屑對話」的心態驅使下,儘管其後形勢迫使中共高層與學生進行一些對話,但又犯了「不善溝通」的毛病。其中,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北京市長陳希同、國家教委主任李鐵映和袁木等人曾先後與學生代表對話,但都無功而退。究其原因,主要因為高官們認為「學生背後有黑手」,對話只是為了教育(實質變成教訓)學生,不要再被人利用。"

文章最後寫道:"當然,如今回顧學生那時候的策略,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大有改善的空間。例如他們一往無前地提出多項要求,當遇到阻滯時並沒有次選方桉,因而陷於死結。但學生畢竟不是革命家,也沒有太多社會活動和組織的經驗,有些行動欠缺彈性,也不能苛責了。"

李華 摘編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