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劉曉波不是自信的表現
2009年12月30日"這樣的沉默更說明問題,因為中國宣傳部門去年曾指示媒體對棘手問題也應盡快做出反應,以便搶在批評人士和外國人士之前主導輿論報導。而這次共產黨象過去對待政治案件一樣,看來也想使劉曉波的名字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這一切與北京最近幾年對內和對外表現出的進攻型自我意識形成了強烈反差。
與北京在其它許多問題上受到西方批評時不同,中國政府在劉曉波一事上顯然極為不安,它擔心此案在國內引發反對自己的聲浪。這是因為劉曉波參與起草的'零八憲章'核心部分是要求三權分立,中國國家對此做出反應改採用的方式說明,這一要求刺中了中國發展過程中一個一直嚴密遮掩的痛處:共產黨今天主張的現代化與其始終如一的列寧主義結構之間的矛盾已公開顯現出來。"
文章認為,提出自己的改革思想並要求討論的中國公民竟然被投入監獄,"每當中國共產黨認為自己受到威脅時,從來還沒有採取過其它做法",這是因為:
"它幾乎從來不公開談及從反右、文革到天安門大屠殺的現代歷史。過去數十年間,共產黨在許多領域給自己賦予了一個純技術官僚式政治機器的面孔,儘管共產黨的統治無所不在,但它仍然感到某種形式的不安。
所以,對劉曉波的判決和2008年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名對其他1407人的判決使人想起了其根源,也就是列寧說的'誰戰勝誰'和內外有別的問題。'零八憲章'提出的許多要求,過去幾年在黨內及其咨詢部門也曾討論過,從國家法制化、對官員的監督直到社會的日益多元化都曾提及。但憲章完全立足於歐洲傳統觀念,認為國家權力來自每個公民,而不是來自公民的先鋒隊。這樣談論政治超出了黨制定的範圍,看來這才是法院對'罪行'做出判決的真正原因。
就算這樣的判決能一時起到威懾作用,但在一個業已開始談論所有問題的社會,這種形式的約束長此以往只能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令人注目的是,藝術家艾未未並不完全同意憲章,在劉曉波被捕後,他才簽了名。現在他在網上譴責對這位哲學家的判決,他說:'這不意味著一顆流星的隕落,這是發現了一顆新星。'部落格北晨寫道:'今年聖誕節,中國的曼德拉出世了。'"
摘譯:王羊
責編:葉宣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