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2110 Presseschau
2010年10月21日《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對於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尤其是亞洲國家,大都報以"彬彬有禮的喝彩"。"促成這種善意觀察"的原因在於,"中國對外淡化了迄今積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主要集中於增長和經濟與技術的進步"。現在,所謂任何人都不必擔心的崛起的大國形象被"糾正"過來。
這篇題為"中國的教訓"的評論寫道,"北京對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異議人士劉曉波的憤怒反應,還只是這種變化的最微小的跡象,這一類惱怒以往就有之。至少在其它兩個舞台,中國最近的行為讓遠近鄰國困惑不解,展望未來更加不安。所有問題的核心在於,更強大的中國將如何使用其權力"。
評論認為,圍繞中國漁船船長被日本扣留一案,北京當局表現"強硬"。在這個核心是"領土爭端"的衝突中,它的"霸權主義的實力炫耀"讓東京政府"措手不及",使之像上屆政府一樣交了"學費"。"問題是,北京為何這樣表現?"
評論估計,這種對外行為是中共面臨2年後領導人換代在內政上發生分歧的部分反映。"現在,強硬派、民族主義者和赤裸裸的強國論代言人的呼聲越來越高,從而迫使'溫和派'也同樣毫不妥協、冷若冰霜。這些勢力甚至不惜冒著這種行為會對中國起反作用的風險"。評論指出,日本和韓國又在向美國"緊密地靠攏",東南亞國家也重新為美國重新佈局亞洲而感到"欣喜",視之為"以防萬一的保障"。
評論稱,中國表現'強硬'的另一領域是匯率政策。即使不贊成華盛頓敦促人民幣升值的人,也對中國的嚴厲拒絕"感到困惑"。"中國在無情地推行商業主義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內政的原因,不是首先用實事求是的觀點來看待美國的升值壓力,而是把它看成是破壞中國增長並從而破壞其崛起的花招"。
"顯然,當權者在審度其戰略局勢時獲得的看法是,如今沒有必要再對美國客氣了。……無論如何,北京政權在鞏固與擴大勢力範圍時,總體上不讓任何人插嘴。"
評論說,"維持影響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保護共產黨北韓,為什麼試圖防止北韓政權的垮台。它甚至容忍北韓用核武器勒索。在這個衝突上,中國政府甚至都不和美國及其盟友齊心協力,這是不能讓人放心的"。
評論最後指出,"中國代表自己的利益是理所當然的,任何國家都這樣做。但是,中國並非隨便什麼國家,而是一個現在就給世界政治和經濟留下深刻影響的國家。它如何代表自己的利益,也就具有重大意義。要是它的'核心利益'有一天擴大了,以領土主權要求與鄰國對峙,那才事關重大。中國的崛起,標誌整個亞洲的強大,而且還有純粹自己的份量,對此,當然不要加以妖魔化,只是也不要把它理想化。強國的崛起在歷史上總是引起不安的,極少呈現出'和諧'來。"
編譯:林泉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