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氣候威脅的阿爾巴尼亞自然遺產
2012年10月3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從世界生態狀況的比較來看,阿爾巴尼亞的排名不錯。在美國耶魯大學對163個國家生態業績進行評估的「環境表現指數」中,這個歐洲小國2012年位居第15位,僅略次於德國(第11位),而遠遠超過美國(第49位)。然而,這項綜合環境狀況、空氣和水的品質、生物多樣性、自然資源和能源等因素的指數,並不完全反映阿爾巴尼亞的現狀:該國自然資源所以得以保存,得益於過去的閉關自守。「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援助的阿爾巴尼亞環保項目負責人赫爾曼•普魯姆(Hermann Plumm)說,要理解這一點,必須瞭解該國變化多端的歷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阿爾巴尼亞與蘇聯和中國決裂,政治上日益孤立,導致該國化石能源等資源供應中斷。由於缺乏用於生產能源的原料,阿爾巴尼亞只能利用其豐富的水資源發電。當時修建的多座大型水壩,迄今仍幾乎覆蓋全國的能源需求。由於水能屬於綠色能源,所以,阿爾巴尼亞的排名也位於前列。
消費者和車主的時代?
然而,阿爾巴尼亞的現實遠沒有如此充滿綠色,例如,阿爾巴尼亞人平均五分之一的薪水得用於支付垃圾處理費。但是,正如來自瑞士的修女瑪麗亞•克里斯蒂娜•費柏爾(Maria Christina Färber)所說,這並不意味著垃圾真的會被運走。費柏爾多年來致力於環境保護,她認為,上述現象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阿爾巴尼亞缺乏基礎設施,而且還在於黑勢力助長從義大利進口垃圾的交易,雖然有利可圖,但卻是非法的。進口垃圾取代阿爾巴尼亞本地的垃圾,被倒進垃圾填埋場。費柏爾批評道,除此之外,當地居民對環保問題還不夠敏感,原因在於隨九十年代政治轉型而來的「用過就扔的社會」:「歐式消費行為破門而入,一次性商品和塑膠袋比比皆是,唯獨缺少垃圾處理設施。」
此外,大城市的居民還遭受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污染之害。阿爾巴尼亞是世界上賓士汽車密度最高的國家,但幾乎沒有一輛車的車齡低於20年。加工不良的柴油產生的廢氣使得大城市裡的人呼吸困難。陳舊的工業設備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尤其在鋼鐵生產領域。阿爾巴尼亞最大的工業聯合體──愛爾巴森鋼鐵聯合企業年生產鋼鐵75.9 萬噸。1998年,土耳其「Kürüm Holding Co」公司接管了這家企業,並簽署合同,保證長期滿足阿爾巴尼亞的鋼鐵需求。然而,儘管該工廠因為沒有遵守環保規定,在不同的部委遇到麻煩,但是,設備的現代化改造迄今尚未進行。
水是各國渴求的資源
穿越巴爾干半島的德林河,為科索沃、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和阿爾巴尼亞的居民提供水源。在阿爾巴尼亞,德林河除了用來灌溉和捕魚以外,還修建了三座大型水庫用於發電。而這正是沿河各國潛在衝突的所在。由歐盟委員會委託進行的一項名為「氣候變化對水和安全的影響」(CLIWASEC)的研究表明,今後幾年,這一衝突將會隨著氣候變化的發展而加劇。因為,巴爾干半島各國今後將面臨終年較高的氣溫,同時降雨量將明顯減少。另一方面,又會面臨洪澇威脅,尤其是在春天。環境技術專業的大學生楊•赫茨伯格(Jan Herzberg)曾受「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委託,在德林河畔工作。他說:「由於氣候變化,如今山上冰雪融化的時間提早了,加上突發的大雨,三座大壩只得同時洩洪。」其後果十分嚴重:一萬四千居民流離失所,洪澇摧毀了村莊和城市,農田被沖得無影無蹤。
目前,「德國國際合作機構」正在為德林河沿岸國家制定一個共同洪水預警系統。項目負責人赫爾曼•普魯姆說:「為了能夠控制水患,過去相互仇視的各民族代表也都坐下來共同協商,我們正朝著建立一個有效預警系統的方向前進。但是,主要問題在於缺乏公眾討論,環境和氣候保護還沒有成為阿爾巴尼亞媒體和政治家關心的話題。」
年輕的環保運動
阿爾巴尼亞最早投身氣候保護的環保人士之一──澈馬爾•馬托(Xhemal Mato)打算從這方面著手。他是由阿爾巴尼亞各環保組織和致力於環保的個人聯合組成的「生態運動」(Eko-Lëvizja)組織的總幹事,他說:「鑑於阿爾巴尼亞的現狀,以及即將到來的生態危機,必須有人告訴大眾,這一地區的未來可能極其艱難。迄今為止,政治家們低估了我們將要面臨的困境,因此,在適應氣候變化領域還做得太少。」馬托說,「生態運動」有很多打算,該組織要成為當前環境政策的真正反對派,反對存在問題的大型項目,並對阿爾巴尼亞的工業發展實行監督。他說:「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告訴人們:要謀發展,還有其他的、對環境有利的路可走。」
作者:Wiebke Feuersenger
責編:當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