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哈佛北京學程遷台 校友:認識中國機會在減少

2021年10月15日

知名的哈佛大學暑期中文學程「哈佛北京學院」,明年將改在台北舉行。曾參加該學程的校友向德國之聲分享對於課程遷至台灣的看法。

https://p.dw.com/p/41iSm
USA Universität Harvard
在因疫情停辦兩年後,哈佛知名的暑期學程「哈佛北京學院」宣佈明年將遷往台北舉辦。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O. Rawlings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8年,當時只有19歲的韓廷倉在北京渡過了一個特別的夏天。她參加了哈佛北京學院為期9周的課程,和其他同樣來自美國、絕大多數是亞裔人士的大學生一起學中文。

「課程安排真的非常緊湊。每天都有許多的培訓和考試、每週要寫一篇散文,還有中文口說測驗及演講比賽,」她向德國之聲說,「能在重要的大學階段去中國,對我來說是非常珍貴的體驗。」

韓廷倉的父母是韓國人,父親在大學當教授。她說,雙親從小就培養了她對東亞文化的興趣。而作為一個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中國對她有著不一樣的吸引力。

「我學習中文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大學期間也持續在修中文課。會申請哈佛北京學院的課程,就是因為我想更深入去瞭解中國,想要有機會去到北京,跟當地人互動,實際去認識中國人的觀點,」她說。

然而,韓廷倉未來的學弟妹恐怕不會有和她一樣的體驗了——這項熱門的哈佛暑期中文課程2022年將改在台北舉辦。而當學生們探索中文文化的地方從北京胡同變成台北巷弄的同時,美中兩國的民間交流也遇到新的困難。

中美民間交流受挫

哈佛北京學院的課程始於2005年。與哈佛大學合作舉辦的北京語言大學的網站顯示,截至2015年,已有超過1000名學生參加過這個課程,但去年及今年的課程則因為疫情而取消。

哈佛北京學院的主任劉力嘉(Jennifer L. Liu)對哈佛大學學生報《哈佛深紅報》(The Harvard Crimson)表示,將課程移到台北是因為與北京語言大學的合作「不夠友好」。劉力嘉指出,北京語言大學給出的條件難以滿足哈佛希望提供給學生的教學品質,使他們在安排學生所需的教室和宿舍時遇到了困難。

劉力嘉指出,她認為當前這種不友好的環境與中國政府對美國機構的態度轉變有關。2019年時,北京語言大學通知他們,不能再在北京期間舉辦慶祝7月4日美國國慶的年度聚會——學生和教職員工通常會在這場聚會上一起吃披薩,唱美國國歌。

美中之間的民間交流近年來隨著兩國關係漸趨緊張而遭遇逆風,其中也包括中國於美國開設的孔子學院。

2020年8月,美國國務院將管理美國國內孔子學院的「孔子學院美國中心」列為「外國代表機構」,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將孔子學院稱為「由中國資助成立的全球影響力、文宣工具」。

根據美國全國學者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統計,去年6月30日時,美國國內還有75所孔子學院;到今年9月9日,美國孔子學院數量已降至36所。

其他美中民間交流的管道也正逐漸在關閉。《紐約時報》報導,2020年,川普政府暫停了美國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促進教育交流的富布賴特(Fulbright)項目。今年3月,美國政府營運的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也突然宣佈將中斷在中國的服務。

對於哈佛大學的舉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一貫歡迎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進修,我們反對任何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

與此同時,台灣則張開雙手歡迎哈佛。哈佛在台灣的新合作夥伴台灣大學表示:「期待之後能在台大的自由學術氛圍中,為哈佛學員打下穩固的中文根基。」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則說:「只有在沒有言論審查的自由環境中,才有最好的學習成效。」

China Peking - Wangfujing
隨著美中關係緊張,越來越多民間交流管道也一一遭到關閉。圖為北京街景。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robertharding/T. Graham

重返中國的美國學生

作為哈佛北京學院的校友,韓廷倉相信自己未來的學弟妹在台北也能獲得豐富的體驗,但令她覺得可惜的是,和中國民眾交流以及深入接觸中國社會的機會,也就這樣沒有了。

在為期9周的課程裡,韓廷倉得到許多新的體悟。她回憶自己在一趟從繁華的北京前往安徽黃山的旅途中,因為有機會與當地居民對話,而看見「中國速度」下的城鄉差距、感受到中國社會的多樣性。

此外,對中國政治感到好奇的她,也發現要進一步瞭解中國民眾對當局的想法,有一定的難度。「在美國的課堂上,我們會討論很多的政治議題,但中國感覺不是一個你可以公開討論政治的地方。」

那年在北京沒能滿足的好奇心,後來成了韓廷倉再次回到中國的契機。今年春天從大學畢業後,她選擇前往香港,在當地一所大學當英文講師,同時讓她可以近距離去觀察政治環境急遽變化下的中國。

「這是一個人們需要好好認識中國的時代,但我擔心美國學生們認識中國的機會正不斷在減少,」她說,「如果我們沒機會去中國,我們以後就不會對彼此有更深的瞭解了。」

(綜合報導)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