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和管制夾縫中生存的中國藝術圈
2014年4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藝術圈既大且雜,還頗具國際性,就像去年在北京著名的798藝術區開辦的「青年藝術展」所顯示的那樣。
然而,正如現年51歲的藝術家高強所說的那樣,儘管不像以前那麼嚴厲,但對藝術的限制依然存在。高強與其兄一起,已有國際名聲。他指出,到底什麼是允許的,什麼是不允許的,部分取決於審查機制具體的運作,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沒有清晰的規定,「本來,我們有時候倒還希望有這樣的界限,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一些,藝術家最看重的自然是自由,只要不構成傷害,任何藝術都應被允許。我們當然知道,某些政治議題最好還是不要涉及,不要去做」。所謂的政治議題,可以是國旗,可以是受到鎮壓的1989年學生運動,這些都涉及政治禁忌。
市場與政治
不過,儘管這樣,年輕一代藝術家們有著上一代只能幻想的自由度。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主任朔納尼(Philip Shonani)就指出,這些藝術家在毛澤東去世後出生,他們在藝術世界構成的現實中成長起來,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有著政治限制,但同樣存在著市場力量的時代。而如今,市場比政治更重要。尤其是年輕一代藝術家們更強調自我,強調在一個充斥物質主義、似乎毫無意義的日常生活中的苦苦追求。
陳偉便是他們當中的一個。他把畫室拍成一個涂滿色塊的囚室。他指出,談到藝術的時候,作為藝術家,總會想到要達到某種目的,對他而言,藝術不過是另一種交流形式,是吃飯、喝水、睡眠、游樂以外的一種交流形式,是一座使交流成為可能的橋樑,由此便具備了某種意義。
兩代人
年齡稍大一些的藝術家們在八、九十年代曾不得不為爭得些許自由而苦鬥,他們難以理解年輕一代藝術家們專注自我、看重物質的態度。60歲的黃偉就頗有微詞。他同艾未未一起開創了先鋒派運動。他認為,藝術家應該有鮮明的政治傾向,不應極力迴避,不能趨仰奉承,而是應該與現實抗爭,為自己的自由而戰,運用所爭得的自由,並擴展自己的視野。
不過,通常,人們看不到公開的對抗或明確的政治立場。朔納尼指出,中國藝術家同別國藝術家並無二致,這一代藝術家找到了一條途徑,儘管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依然能夠建構起自己的存在,不是那麼決絕,那麼帶有衝突性,但相當精細,以一種寫實主義的手法表現社會。不過,他也承認,大多數藝術家那裡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腦中存在的「剪刀差」。儘管有著比從前更多的自由,市場和管制之間的活動空間依舊受到限制。
作者:德國電視一台駐北京記者 編譯:凝煉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