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預測未來?
2013年2月10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像臉書或者是谷歌這樣的公司就是成功的先例。他們的經營模式並不是建立在硬體和軟體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用戶數據之上。德國訊息和新媒體行業協會(Bitkom)主席肯普夫(Dieter Kempf)表示:「數據將會是資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之外的第四種生產要素。」
在柏林即將召開「加強網路安全日"(Safer Internet Day)活動之際,一個主題為「大數據 –是金礦還是炸藥」的會議在此前已經召開。肯普夫在會議上提出了這個觀點。他還說,大數據本身並不是新鮮的概念,「新的現象是用戶現在的雙重身份,他們不僅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即產銷一體化。」而弗雷斯特公司的基斯克(Holger Kiesker)表示,大數據這個「年度熱點話題」是過去十年科技變化的結果。他說:「我們現在正在經歷一個訊息大爆炸時代。」全球平均每分鐘寄出的電子郵件數量有大約1.7億封,一分鐘平均有1500條博文被發布。而通過移動通信或者社群網站这樣的平台產生了更多的數據。基斯克介紹說,目前世界上的數字訊息約為3澤字節,即約為30兆亿個字節。
預測未來
目前,傳統的數據處理已經達到了能力的極限。「大數據」是通過先進技術對數據進行分類、識別和分析,得出一種新的認知。這種以「分析」為基礎的新認知,會預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德國訊息和新媒體行業協會的主席肯普夫舉例說明一種可能的應用情況:「我的汽車導航儀會根據前面的車輛情況數據作出分析,在高速公路上突然發生路滑情況時,可以給我發出預警警報。」
而這種認知最終能達到什麼程度,在2002年發行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可窺見一斑。該影片中,一個叫做「先知」的機器人能夠偵察出人的犯罪企圖,所以凶殺案偵查委員會在作案人犯罪之前,就已經將之逮捕。而在真實的未來,「大數據」可能會擔任這樣的角色。如果看過一些研究項目的報告,就自然會做出這樣的推測。比如一個醫療保健集團希望借助於大數據分析來作出預測,哪位病人馬上會需要就醫。在會議上還就一些可能性做出討論,比如是否可以做出預先判斷哪個推特用戶有可能是精神變態狂。
谷歌數據眼鏡
在柏林會議上,來自藥物研製、農業產業的與會者介紹了運用大數據的事例。商界的目標是要把日常生活更為簡便化。在現場觀眾提出一個問題後,會議圍繞一項產品的應用行了討論,該產品在未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經在保護隱私權倡導者中引發了爭議。
谷歌計劃在明年推出谷歌護目鏡。戴上這種特殊數據眼鏡的人,眼前會形成一個類似於智慧型手機界面的虛擬屏幕。走在街頭,眼鏡會紀錄佩戴者看到的景象,並可以和網路中有關的數據取得連線。而這種產品能夠收集到的訊息,不僅包括某個城市的某座教堂的樣子,也會通過臉部識別涉及到私人數據。可以說,谷歌能夠通過一個顧客的眼睛看到其他客戶。聯邦數據保護問題專員沙爾(Peter Schaar)同意谷歌眼鏡「可能會使『大數據』達到一種新的高度。」的這種觀點。而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後人們才能夠更準確地對此發表評論。
通過這種應用會建立形成一個龐大的私人資料庫,可以作為個人資料被保存下來。所以就「大數據」的公開討論尤其重要。沙爾發出呼籲:「我對'大數據'是積極的態度,因為我看到了很多的機會和可能。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優勢有效與社會兼容起來。要考慮到社會的價值。而在這一點上,德國是個高度重視數據保護的國家。」
德國消費者保護部部長伊爾莎‧愛格納(Ilse Aigner )也對大數據的使用方面「必須給應用範圍劃下定義」的要求表示了贊同。只有在匿名的情況下,才允許分析大量數據。另外,她還支持一項目正計劃出台的歐盟法規,根據這項規定,用戶應該有刪除私人數據的權利,並可以把數據訊息帶到其他供應商處。消費者必須擁有對自己數據的控制權。
作者:Kay-Alexander Scholz 編譯:文木
責編: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