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在華銷售滑坡,公司推出新戰略
2004年7月29日大眾總公司開始對設在上海的德中合作企業做了很大幅度的調整,不僅公司內要勤儉持家,實施縮減政策,在公司管理領導層,也將有很大的變動。總公司認為,只有這樣,上海大眾才能保持在中國的優勢。
上海大眾副總裁、本次改革的設計人布萊克在接受「德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說,上海大眾很長時間以來沒有正視它的弱點。這一弱點便是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市場條件的變遷進行相應的結構性調整。
目前,中國是大眾公司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大眾在華擁有兩家小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是兩家中的長者,規模大於設在長春的奧迪公司。上海大眾自2001到2003年間已將成本壓縮了3分之1。但現在,更嚴格的緊縮計劃業已出台。布萊克透露,今年和明年,上海大眾將減少42億元的開支,相當於在新的基礎上節約14%。上海大眾在過去3年內公司擴展了80%,但今年上半年銷售的汽車同去年相比卻下降了6%。今年6月,號稱汽車行業旗艦的上海大眾首次將銷售第一把交椅讓位給了上海通用汽車公司。
大眾在中國走下坡路,原因之一是過高的生產成本。同母公司一樣,上海大眾曾是一家慷慨大方、花錢不願計量的闊老。上周五,大眾總裁將本年度的盈利計劃向下修正到19億歐元,然而,今年3月時,大眾還聲稱本年度的盈利計劃將超過去年的25億歐元。
大眾正在設法將物流與供應領域從公司中分離出去,同時減少進口,更多地使用當地生產的零配件。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採購價格高於世界市場水準,但隨著採購量的不斷擴大,加上世界市場的競爭局面日益加劇,這一狀況將會有所改變。
上海大眾將對企業進行3年時間的結構調整。按照布萊克的說法,調整後的上海大眾將更有序地參與競爭,更迅速地對市場作出反應。不久前,上海大眾步對手的後塵,壓低了汽車的出售價格,但公司不準備實施進一步的壓價政策。「我們有些競爭對手是在用金錢買斷市場份額。但在我們這裡,盈利仍然是最高目標。」按照計劃,上海大眾將在未來5年內向企業投資30億歐元。此外,上海大眾還將建立一個內部企業咨詢部門。的確,在一個擁有20年歷史的企業,引入一種新型企業文化,並非輕而易舉。
去年,在中國一共銷售了大約200萬輛小轎車,比前一年將近翻了一倍,但分析家認為,今年小轎車市場的增長率只能達到20%。大眾在中國出現下滑的原因還在於,大眾不能提供中國人喜愛的車型。不論是波羅(Polo)還是Gol,都難以在中國走俏,只是Passat是個例外。今年年底將投放市場的Minivan Touran的命運可能不會比Polo等更具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