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怎麼辦?
2005年4月23日如今已有成千噸航天廢物環繞地球飛行,它們是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人類開始進軍宇宙以來各項航天任務和廢棄人造衛星所遺留下來的殘渣剩物。但現在,這些廢物已經成為未來航天事業發展的絆腳石。
據統計,自上個世紀50年代末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四千多次航天運載火箭,但只有一小部分火箭殘體墜毀,大部分都留在空間,作為垃圾碎塊環繞地球疾速飛行,估計其中有一萬三千塊大於十釐米,三億多塊大於一釐米。但極小一塊飛行垃圾就足以給人造衛星或者航天器造成巨大損傷。科學家們告知,一塊一釐米大小的繞地飛行碎物就可以擊穿每一個航天飛行器的外殼,因為它們的飛行速度極快,發生碰撞時可以釋放出極大的能量。如今,越來越頻繁地發生垃圾碎塊危險地接近人造衛星的事件,已經影響到航天工作者的科研工作了。
歐洲航天局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設有地面控制中心,該中心的延恩就不得不定期控制他負責的衛星躲避眼看就要撞上來的「遊客」。延恩說:「去年,我們就指揮環境衛星進行了三次躲避動作。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三次中斷這顆衛星的觀測任務,控制它脫離既定飛行軌道,躲過不祥之物後,再重新返回原來的位置。也就是說,我們每次都要失去整整一天的科學觀測數據。如果每年只進行三次這樣的躲避動作的話,還算過得去,但假如將來太空垃圾繼續以至今的速度增長的話,就會越來越成問題。因此,我們才組織了這次航天會議,專門討論對策,解決這個問題。」
除了進行航天任務時扔到太空的垃圾越來越多以外,已在太空的垃圾件數也會自行增多,即當脫離主體的火箭中還含有的剩餘燃料在太空爆炸時,便會生成無數個碎塊。歐洲航天局的任務分析專家克林克拉德介紹說:「可以想像的恐怖假設是廢物之間頻繁碰撞、爆炸,其後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將是人們完全無法控制的了。你再怎麼想辦法也無濟於事,因為這個過程已經失控,不受人左右了。」
將來,歐洲航天局準備利用歐洲自己的空間監測系統,來保障歐洲的人造衛星和航天器免受飛行垃圾的損害。迄今為止,歐洲都是依靠美國軍方提供的有關數據,但這種做法不是長久之計。克林克拉德告知:「這次會議上就介紹了一個這樣的歐洲空間監測系統,由一個雷達系統和一系列射電望遠鏡組成。雷達系統最理想的安裝地是西班牙,射電望遠鏡應安裝在近赤道地區圍繞地球一周的不同地點。」
此外,科學家們也希望各個航天局使用同樣的品質標準,通過阻止爆炸的方式來避免生成垃圾。目前,每年平均發生4.5起這樣的爆炸。但克林克拉德認為,這種做法只是權宜之計。他說:「從長遠角度來說,我們必須避免發生碰撞,而只有通過把可能會碰撞的物體從其飛行軌道引開的方式才可能避免發生碰撞。引開的方式可以是抬高廢物的飛行軌道,或者是將其壓低到一個可使其在隨後25年中漸漸墜毀的軌道上。」一旦這些廢棄的火箭、人造衛星和垃圾碎塊墜入地球的大氣層,它們就會自行燒毀。
所有這些建議、設想,都需要花費資金,使航天任務更為昂貴。但來自各個航天局的代表們在達姆施塔特一致認為,假如空間垃圾繼續增多,人們就幾乎不可能保障重要航天系統不會受到損害。因此,與會的美國國家航天局代表看來對統一品質標準也沒有什麼異議。現在,由各航天局共同組成的協調小組將著手制定無垃圾航天事業新標準。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