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台灣對非洲外交的最大困難
2023年9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9月5日蔡英文與史瓦帝尼國王恩史瓦帝三世見證雙方簽署備忘錄,將協助該國婦女創業、締結姊妹市,以及興建能確保史瓦帝尼能源供應90天儲備的戰略儲油槽。而台灣原本就提供史瓦帝尼學生到台灣留學的機會,台灣也在當地興建了醫院並派遣醫療團、另外也提供職業技能訓練、農業技術等援助。
該國王室成員的醫療服務,基本上也是由台灣提供。史瓦帝尼從1968年獨立成為史瓦濟蘭(Swaziland)到2018年改成本國語言發音的史瓦帝尼(Eswatini),這55年來,台灣以這些規模相對不算大的援助,維繫了與史瓦帝尼的邦交,而能夠維持的主要原因是史瓦帝尼是個王權國家,國王有著幾乎是絕對的權力,政局相對穩定。對這個台灣在非洲最後的邦交國,中國自然也是用力頗深,但是起碼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能夠提供的條件未必會吸引史瓦帝尼轉向。
就外交而言,非洲向來不是台灣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遠的來講,許多非洲國家在1950、1960年代獨立之後紛紛與自稱反殖民主義的中國建立起關係,而北京也大手筆地援助非洲新興獨立的國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坦桑尼亞與贊比亞(尚比亞)之間的坦贊鐵路;這種大手筆的援助,讓許多非洲國家投向了中國的懷抱。1971年10月25日當聯合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的決議、台下許多非洲國家的代表不但鼓掌歡呼、甚至還起身跳舞慶祝,可見當時台灣在非洲的處境有多尷尬。
那個年代台灣的中華民國在非洲最大的盟友是奉行種族隔離主義、白人至上的南非,但是外交關係在曼德拉贏得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的首屆總統大選,而宣告終結。不過在1990年代,台灣一度挾著經濟優勢,試圖在非洲闖出一番外交新局面,一時之間也曾經有相當的收穫,拿下了查德(乍得)、聖多美普林西比、甘比亞(岡比亞)等等國家。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崛起,這些國家又重新投入中國的懷抱;雖然台灣說這些國家是領導人收受了中國的好處,或者是對中國的承諾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總之54個非洲國家當中有53個是中國的邦交國。
而台灣和非洲的往來歷史上,最令人難忘的可能就是2006年,當時的台灣總統陳水扁被戲稱「迷航之旅」的那次出訪,居然借道早與台灣斷交的利比亞、並受到當時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卡扎菲)的親自接待。
常年政治的不穩定以及貪汙腐敗、甚或陷入內戰,使得許多非洲國家需要他們眼中能夠「立竿見影」的援助,港口、鐵路、機場、各種公路之類的基礎建設就是他們最歡迎的項目,當然對中國有著殷切的期望。
而且對這些國家而言,中國的「援助」沒有監督機制,也不用考慮什麼人權紀錄、民主化的程度,沒有歐美或者日本等援外大國那樣嚴密的監督和審計制度,對執政者而言是好處多多。至於是否要償還或者是無償援助無所謂,有什麼問題另外再説。
民主化之後的台灣無法提供這種援助,台灣能夠提供的農耕、醫療、職業技術訓練雖然也許可以為人民改善生活,但是無法為執政者立即帶來好處。在執政者的刻意刻畫之下,人民心中對台灣也不會留下多少印象。
非洲總體投資環境欠佳,也使得勇於開疆拓土的台商投資不如對其他地區那麼踴躍。曾經有台商說,「雖然富貴險中求,但是也要有命享」,除了交通運輸、原料供應、勞力品質等等之外,政變甚至內戰,台灣缺乏外交影響力等等都會讓台商考慮再三。例如台灣曾經投資在查德(乍得)投資開採石油,才剛說發現龐大油藏、前景看好,沒多久反政府軍就打到門口。
雖然按照台灣外交部的説法,台灣與非洲的貿易從2018年的46.5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78.1億美元,「成長了七成」、「成績斐然」,但是整個非洲的貿易總額大約是台灣與澳洲貿易總額154億美元的一半,可見台灣對開拓非洲市場有相當大的遲疑,而且按照台灣經濟部國貿局公佈的數據,台灣與非洲貿易總值2023年前半年年增率是-35.7%。
台灣目前在整個非洲只有4個代表處、1個大使館,許多非洲國家只允許台灣的對外貿易協會在境內成立辦公室,台灣本身也因為很少或者沒有僑民的關係而不設立代表處,非洲也不是台灣民眾的旅遊熱點。
經貿往來規模的大小影響實質的來往,蔡英文說台灣會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實質關係,相對小的經貿規模很難談「實質關係」,所以非洲國家政府對台灣關係冷淡。而蔡英文的講話也顯示,台灣非常清楚自己在非洲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外交困境,還有台灣能做到什麼。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